探索新型农村合作体系的新理念
陈柳钦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就是与别人结合成组织而存在,对人的合作行为与合作组织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关于合作组织不同观点的分歧和争论甚至演变成社会主义道路的分歧和争论,演变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胡振华博士的新作《“三位一体”农协机制构建研究》就是一本在以上背景下对农村合作组织进行研究的著作。作者从农村合作组织的历史变迁和现状分析中,清晰地勾勒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变化的路径。他认为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三位一体”农村合作协会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该书把农村合作体系放在一个流动变化的动态环境之中,从而在理论上为避免了农村合作组织的异化提供了依据。
作者写作该书的的直接目的是为探索农村合作体系的新模式以及演进路径,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关于新农村建设目前有二类观点,一是以林毅夫为代表提出来的在农村进行基础建设投资的新农村运动思路。二是以温铁军为代表的侧重于从农民组织化的角度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前一种思路没有什么争议,比较容易做到,而后一种思路分歧非常大,比较难以操作。该书以瑞安农村合作协会为个案剖析和探索建设新农村,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合作化道路,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回归。在相当程度上是正本清源,也就是回归社会主义与合作制的古典传统,遵循国际通行的合作组织原则与价值观,并与现代市场经济相互兼容、相得益彰,在基层培育大批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其二是整合。尽可能整合农村现有各种组织资源,特别是实力犹存的供销社、信用社,形同虚设的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各种新兴的专业合作组织,还有农经、农技、农机、农资等基层机构,集中经费和人力,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的中介服务载体,建成统筹信用、流通和技术三重功能的,贯穿县、乡、村三级体系的农村合作组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组织依托和制度保证。这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条既着眼现实,又兼容历史的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创新路径。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推出本书,全文23万7千字。本书在内容的编排上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与框架体系。本本书共分八个部分,除导言和总结外,正文共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瑞安“三位一体”农协的案例分析;第二部分是对目前农村的三类合作组织分立运行的现状与发展分析;第三部分是在以上两个分析基础上提出的“三位一体”农协的经济、制度与历史等三大逻辑机制;第四部分研究“三位一体”农协的运行机制(包括多中心行动机制、动力机制、协会民主机制以及“三位一体”合作社的融资机、“三位一体”合作社治理机制以及法律机制等);第五部分研究“三位一体”农协的功能机制(包括农民维权机制、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担保机制、土地信托机制、土地抵押风险预防机制等);第六部分是研究“三位一体”农协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导言部分是点题与项目基本情况介绍;第一部分是对瑞安案例的回顾与剖析,第二部分是对目前农村存在的三类合作组织分立运行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的分析,这两部分的并列关系,其分析目的在于引申出第三部分;第三部分是分析“三位一体”农协的逻辑机制,这部分的研究的目的在于论证“三位一体”农协建立的理论必然性;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也是并列关系,它们是在第三部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地研究“三位一体”农协的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和功能机制;第六部分是本项目研究的落脚点,是本项目研究的意义之所在;总结部分是对整个研究报告的归纳与提升。
需要强调的是本书提出了“三位一体”合作社和“三位一体”农协两个概念,项目组认为这两者是“三位一体”发展的两个阶段,前者可称之为“小‘三位一体’”,后者可称之为“大‘三位一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结果。该书在提出合作组织制度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了绩效实证。研究的结论是目前的农村合作组织在管理上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在合作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上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不是人云亦云,表现了一个学者的学术良心。
该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研究范式上的与众不同。作者不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农村合作组织进行分析,不单一使用“成本—收益”分析法,而且把农村合作组织看成为社会学的问题、政治学的问题,甚至是文化学的问题进行研究。该书采用“成本—收益”、“文化—意识”、“比较--历史”、“国家-社会”、“治理--善治”等多种分析范式,分别从经济、文化、历史、政治、社会等多视觉对农村合作组织进行集成研究。这样保存了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和关联性,避免了单一研究的片面性、简单性。比如,不了解农村的利益政治及其影响,只是从“成本—收益”角度提出增强农村的组织化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组织化的提高所增加的利益是否被农民所得,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是否不但没有获益反而受害。因此,该书得出的结论更加令人信服。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