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的本质


  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政府和美国的关系发展,可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始讨论。当时,国共在抗日胜利之后,开始争夺中国的统治地位,国民党背后是美国支持,共产党背后是苏联支持,战争从苏联力量影响较强的北方战线逐渐推移到了美国影响较强的长江流域,按斯大林的想法,是希望中共方面到此为止,和国民政府划江而治,个中原因就不多说了,斯大林对万一出现与美国的直接对抗没有把握只是其中之一,而中国的统一对苏联的国家利益利大还是弊大才是关键因素。当时党内的意见并不统一,国内的舆论也争论不断,毛泽东则对形势判断的非常清醒,果断提出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事实证明这个决断是非常正确的。毛泽东是如何得出这个判断可行的呢,以当时的态势,如果美国真的出兵干预,仅凭中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渡过长江,渡江战役一旦失败,则北方战事陷入糜烂也未可知,毛泽东怎么敢兵行险招,而至后果于不顾?这是由于毛泽东对美国的了解和理解之深刻超越当时的任何一个人,毛泽东的伟大在于他超越常人、跳出框外的思想高度,他清醒的看出一个分裂的中国不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而一个统一的中国对苏联和美国来说都不是最坏的结果。这是后话,暂不细说。所以美国不会过深的卷入国共内战,而国民党政权已是日薄西山,如果没有外部势力的介入,倒台已无可挽回。所以要“宜将剩勇追穷寇,绝不沽名学霸王。”美国的退出促成了中国的统一,从而使中国在经历了1840—1949年的百年沧桑后又一次以一个统一的大国身份站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中美在近代史上第一次交锋,美国审时度势,放弃了国民党政权,而中国把握机遇,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然而世事弄人,很快,中美就又迎来了第二次碰撞,如果说第一次交锋还有些遮遮掩掩,这第二次碰撞则以更直接、更惨烈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是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为首出兵干预,中国则还在犹豫不决,以林彪为首的军事主官们并不希望卷入朝鲜战场,顾虑战争的不确定性会扰乱中国自身的发展步骤,也会使中国的独立性受到影响,这时又是毛泽东站了出来,坚决主张在朝鲜出兵,后来他总结出了“美帝是纸老虎”的经典论断,毛泽东为何能在别人都不敢下决心的时候而自信果断呢?朝战的性质是什么,朝战一旦失利对中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难道他不考虑吗?原因还是由于他的思想高度异乎常人。他清醒分析了当时苏、美、中三国的态势,判断出朝鲜战争的性质,得出一个结论,即一个分裂的朝鲜符合当时中国的根本利益,美国也能接受这个结果,而苏联虽不满意,但用一个只有牵制作用的朝鲜换一个忠心铁杆儿的中国,苏联也是划算的。所以朝鲜战争在毛泽东看来,对中国不存在太大风险,胜败无所谓,关键是通过表态站队,获得了苏联的大力支持,从而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中国的工业化体系,而在地缘政治层面上让美国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国的重要性和它将来可能承担发挥的重大作用。

  中美第三次重大事件当然是尼克松访华,但前面的暗流涌动才更引人思考,朝战结束后,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开始,但有一个问题却横亘在中苏之间挥之不去,即中国的独立性问题,苏联希望中国在政治上完全依附,不要有独立性,这是毛泽东不能接受的,没有政治独立性就像被人控制了大脑的行尸走肉,对于追求大国崛起的中国来说是不能考虑的,期间种种间隙由此产生,随着斯大林的逝世,中苏终于走到了翻脸的一步,苏联陈兵百万,并扬言动用核武器来惩罚中国,这一次,毛泽东提出的是“深挖洞,广积粮,积极备战,建立西南大三线。”

  美国人麦克阿瑟也说过要用原子弹对付志愿军和中国,而毛泽东却说他是纸老虎,赫鲁晓夫说用原子弹,毛泽东就认真起来,为什么?毛泽东的思想高度高在哪里,高在他对美国的判断上,对苏联的判断上,现在很多人谈中美关系、谈中俄关系,我说你先在思想高度上追上毛主席再谈吧,不然也是瞎谈。

  面对大国的核要挟,中国在苏联全方位撤走专家的情况下搞成了“两弹一星”,一举迈入核武器大国的行列,这时是1974年,钱学森回国的第20年,而回国前的20年,他在美国。两年前尼克松访华,而中苏关系在那时陷入谷底。两年后中美正式建交,这是多么令人回味无穷的一段历史啊,在中国的核崛起过程中,苏联的专家走了,而美国专家来了,面对中国这个核武器大国,苏联背过身去,而美国迎面走来,难道不值得思考吗?

  历史在时间中流走,伟人们也已被历史掩埋,功过是非由人评述,真相也许只能在现实中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