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三位城市下乡知青的故事(1)


 我与三位城市下乡知青的故事(1

创造出“赶鸡不赶鸭”经典笑话的武汉知青刘五一!

------记武汉市下乡知识青年刘五一安排赶鸡而创造出‘赶鸡不赶鸭’的趣事!

汪华斌

1968年的冬天好像特别冷,因为我也被‘一刀切’而回乡了。虽然我也是68届初中生,但当年我实际却只有15岁。然而那时的我们并没有被人当成孩子,因为回来的我就被安排到了修建水库的工地。虽然我当时只有15岁,但毕竟是农村的孩子;所以挑7080斤的泥土也能飞跑。由于当年下乡知识青年很多,所以我们这工地上竟然有不少来自城市的下乡知识青年;有我们鄂城县城的知识青年,也有来自武汉市的知识青年;更有来自上海市的知识青年。所以这修建水库的工地实际是所有知识青年的第一次聚会,自然也就产生出了不少的特色情景。

首先这来自各个城市的知识青年,带来了穿戴情景的各具特色;虽然当年全社会的服装还是比较单一,但这些来自各个城市的知识青年并不是全部军绿色;而是各具特色的服装,因而令当年农村姑娘的羡慕。由于我家比较贫穷,所以当时的我虽然穿三条单裤子但依然还是将我的漆盖头露在外面了;所以我只羡慕这些男知识青年个个服装都是新的,内心世界想什么时候我要是能穿上这样的从里到外的新衣服;那是多么幸福啊!

虽然这些知识青年有的很大了,听说是66届的高中生;然而这些人挑起泥土,那简直就是在跳舞。首先他们不会平衡,所以担子上肩后就是前后两边倒;因而修建水库的工地上不是传来农村人的笑声。因为女学生基本上都是只拿锹,因而即使不会铲土也不会有男生这么样的丑态百出。更要命的是这些不会挑担子的知识青年,有的还闹出别的笑话;如有的将泥土筐放在地上拉,因而不断出现拉的过程中跌到的人;而且还是跌到起来就是一脸泥的丑态。正因为如此,这修建水库的工地上不断传来哄堂大笑;全部是因为这些知识青年在这里闹出的各种笑话。

在这些闹笑话的知识青年中,我发现有位竟然比我还瘦小的年轻人;他竟然连拉泥土筐的劲也没有,每次用手托着一点泥土的筐子往前走;即使如此,竟然还是经常在泥泞中滑到;自然又是笑声一片。我就问认识的人,为何这么小的人也下乡;结果人家告诉我,说他也是68届的初中生;而且还是1951年出生的,只是长的瘦小而已。此外听说这人叫刘五一,父亲还是武汉市某单位负责人;这还是通过关系才到我们这里来的,不然集体到阳新去了。

大概是这年轻人受到过上面的点名照顾,因而队长就叫他不要挑泥土了;叫他帮助大家登记每人挑了多少担。也可能是队长没有讲清楚,再加上这刚来的这么多人也不认识;后来登记表到队长手上,我发现队长也无奈地笑了。原来这刘五一的登记表上记载的是,甲多少担;乙多少担,因为这是他自己编造的名单表。也就是说这么一个冬天,除了极少数知识青年学会了挑担子外;绝大多数人实际等同于演滑稽剧。

冬去春来,这些回家过完春节的知识青年又回来了;然而春耕生产这知识青年就更难安排了,因为农活可真的是干不了;这主要是因为在干农活上农民还是相当上心的。正因为如此,队长就安排刘五一去照看秧苗田;也就是要他拿个竹杆子在秧苗田边赶鸡,就是不要让村子里的鸡子去田里吃刚下的谷子。这天中午我们放工回家吃饭,经过秧苗田;结果发现好几只鸭子在秧苗田里吃谷,于是就问他为何不赶鸭子;因为现在鸭子在吃谷子。谁知这刘五一竟然理直气壮地说:“队长只安排我赶鸡子,所以我不赶鸭子;要是队长安排我鸭子与鸡子一起赶,那我才会赶”。从而又引起哄堂大笑,从而“赶鸡不赶鸭”就全公社传开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乡亲们更加瞧不起刘五一了;说他是个傻子。

然而大概是我们同龄的原因,反正我还是同情他;于是与他走的很近。可当我真的走近刘五一后,我才发现刘五一才不是傻瓜呢?首先他当年竟然会用吸铁石制作简易收音机,而且还会唱歌跳舞;更佩服他的竟然是他对我讲《三国演义》和《水浒》,要知道当年我还是只见过小人书的这些故事;系统地听这故事还是从刘五一这里开始的呀。更重要的是他还给我讲了《李自成》和《红楼梦》的故事,所以我当时实际相当佩服刘五一;因为同样初中毕业的我却只是从他这里听到了这些。正因为如此,当所有农村人瞧不起刘五一时只有我还是当他是朋友;因为我自己知道这就是不同文化圈子的原因。从农村文化这个角度出发,农村人说刘五一是傻瓜;可从城市文化的角度出发,刘五一心中难道没有说农村人是傻瓜吗?大概就是这样的孤独文化吧,刘五一没有成为任何人的真正朋友;因为当他接到城里的第一批回城通知书时,他竟然是连行李都不要就直接回城了;自然也就不会与我打招呼了。也正因为如此,我也没有刘五一的联系方式;即使是后来我到了武汉市工作,依然还是没有联系上刘五一。因为这是人生路上的不同人群,只是在特殊时期偶尔与我们交集了一下;从而在农村文化下产生出了这笑话。就如同后来的农民工进城,难道不会也在城市文化下而产生出新的笑话吗?虽然这事已经过去了多少年,但它还是永存在我的脑海里了;因为人与人相聚是缘,所以成为了我一辈子善待任何人的座右铭。虽然后来我也遇到像孙文东这样的恩将仇报之人,但任何文化差异从来没有成为我瞧不起别人的理由;这就是当年从刘五一这里得到的启发。

如果真的有当年的知青,请与我联系:18971477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