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的努力投向哪里


凡是存在的都要老去。说大部分管理者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解决问题,已经算说得很委婉了。确切地说,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解决昨天的问题。管理者在抵消过去上用的时间比什么都多。

在很大程度上,这不可避免。今天存在的东西,必然都是昨天的产物。企业本身——它现有的资源、努力及其分配,它的组织及其产品,它的市场,还有它的客户——必定表达了昨日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企业的人员,也绝大多数在昨天的企业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态度、期待和价值观形成于早前的时间;他们爱把过去得来的教训应用到眼下。事实上,每一家企业都把过去发生的事情视为常态,对凡是与过去模式不相吻合的东西,都强烈抵触,视为异常。

无论当初做出的决策、采取的行动有多么明智、高瞻远瞩、勇敢无畏,它们总会事过境迁,变成企业的常规行为和惯例。无论当初形成的态度多么恰当,等到了持有这些态度的人升入高层决策岗位,造就它们的世界早就不复存在。事件永远不会如期发生;未来总是有所不同。一如将领们总是在为刚过去的那场战争做准备,企业中人也往往会根据上一次的繁荣或萧条做出反应。所以,凡是存在的东西都会老化。人类的任何决策或行动,一旦做出,就开始老旧。

恢复常态的努力一概是徒劳的;“常态”仅仅是过去的现实。人们的任务不是把昨天的常态强加给已经改变的今天,而是改变企业及其行为、态度和期待,以及它的产品、市场、流通渠道,适应新的现实。

凡是存在的都在老去,都在过时,因为它们都是过去决策的产物。而我们今天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行动都是为了未来的存在,都必须适应未来的需要。按照过去的模子打造不出未来的样子。这样说可能人们都明白,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往往停留在过去的阴影里,因为只有过去,才是我们知道的,了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确定的。而未来则是相反。

这就是我们必须改变的根本所在。在变化较为缓慢的过去,我们还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做决定,还有机会循着他人的脚步前进。但是今天的变化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我们以为已经过度快速变化的今天,到了明天又是相对的缓慢。还没有适应今天的变化,就必须准备迎接明天更大的变化。我们只有接受这个事实,才能把眼光从已知的过去转向未知的未来;不再依赖于已经拥有的经验而转向关注正在发生变化的趋势。

只有面向未来,我们才有可能通过这些简单问题来把企业的努力聚焦在未来的成果上:1)做这件事情对未来有成效吗?2)如何衡量它的成效?3)怎样还有可能做得更好?这样来把企业有限的资源和精力聚焦创造企业的未来上,而不是放在抵消过去的问题上;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纠缠在对错上,而聚焦在成效上。对于成功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来说,一旦取得成就就是过去的了,我们始终都要从头开始。

要做到这一点,这五问是一个更加深入探索的好工具,值得管理者在每一个重大决策的时候都用它进行思考:1)我们的使命是什么?2)我们的顾客是谁?3)我们顾客的价值是什么?4)我们的成果是什么?5)我们的计划是什么?这些问题,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了未来,将自己的努力投向创造期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