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十三五” 建设武陵山区旅游集散中心规划(节选)


  重庆市黔江区“十三五” 建设武陵山区旅游集散中心规划(节选)

  【项目名称】:《重庆市黔江区“十三五”建设武陵山区旅游集散中规划》

  【编制时间】:2016年3月

  【规划目的】:结合黔江实际,适应新常态,为实现黔江科学发展和加快发展,提出了强力实施旅游大区战略,为全区“十三五”旅游发展明确了基本思路、基本目标、发展定位、工作步骤、发展方向。

  【规划简介】:一道通过科学研判大众旅游的市场趋势和产业格局,同时,围绕重庆市、市政府制定的五大功能区总战略和“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结合黔江实际,适应新常态,为实现黔江科学发展和加快发展,提出了强力实施旅游大区战略,为全区“十三五”旅游发展明确了基本思路、基本目标、发展定位、工作步骤、发展方向。

  前言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相继出台,科学研判大众旅游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演化的市场趋势和产业格局,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旅游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重庆市围绕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五大功能区总战略和“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提出建设“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和构建“一心三带”旅游产业格局,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指导。

  在新形势下,黔江区委、区政府根据全市五大功能区定位和发展方向,结合黔江实际,适应新常态,为实现黔江科学发展和加快发展,提出了强力实施旅游大区战略,为黔江区“十三五”

  建设武陵山区旅游集散中心明确了基本思路、基本目标、发展定位、工作步骤、发展方向。

   重庆市黔江区建设武陵山区旅游集散中心“十三五”规划

  第一篇   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业地位提升

  “十二五”期间,黔江区旅游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产业。旅游人数由 2010年的 180万人次发展到 2015年的 668万人次,年均增长 29.4%;旅游综合收入由 2010年 5.5亿元发展到 2015年的26.4亿元,年均增长 35.6%,旅游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由 2010年的2.47%发展到 2015年的 5.1%,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景区建设有序推进,旅游丰富度提高

  “十二五”期间,黔江区共完成旅游投入 20亿元用于景区开发与配套设施建设,为“十一五”期间旅游投入的 285.7%。根据《重庆市黔江区“十二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濯水老街恢复与蒲花暗河一期工程完工投用,芭拉胡景区一期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板夹溪十三寨、石会中元、水市高山避暑纳凉地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初具规模。城区武陵水岸景观打造、河滨公园、迎宾大道、新华大道风貌整治等城市景观建设,提升了黔江城市旅游形象。

  (三)旅游六要素水平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增强

  “十二五”期间,随着黔江机场增开北、上、广、昆明等航线,黔恩高速公路、黔小二级公路贯通,旅游交通的便捷性得以改善;

  随着渝东南第一家五星级酒店隆鑫玫瑰酒店完工投用,3星级以上旅游宾馆酒店发展到 5家,其他具备星级接待能力的宾馆酒店发展到15家,全区旅游住宿由 2010年的 7050个床位发展到 2015年的 13000个床位,旅游休闲度假接待能力在渝东南名列前茅。

   (四)品牌建设取得成效,旅游管理和开发力度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黔江区成功创建 2个国家 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等国家级品牌,新创建 5星级、3星级酒店各 1家。

  成立了芭拉胡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濯水古镇—阿蓬江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小南海—武陵仙山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共 4个旅游管委会,新成立了黔江区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加强了旅游管理和开发建设力度。出台了《重庆市黔江区旅游规划管理办法》,理顺了旅游规划管理体系,提高了规划编制和执行管理力度。出台了《重庆市黔江区旅游资源保护与管理责任制》,加大了旅游资源保护与管理力度。

  (五)宣传营销实现突破,知名度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多渠道、多方式宣传推广黔江旅游。武陵山旅游营销中心成立,搭建旅游宣传营销平台,取得了明显实效,乘飞机到黔江旅游人数增加至全部乘机客人的 20%以上。同时,围绕黔江旅游主题产品,在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中国旅游报》等中央、重庆市主要媒体上宣传黔江旅游产品,在重庆主城及武陵山机场通达城市举办黔江旅游推介会,利用户外广告、车身广告、LED广告和举办旅游节庆活动等多种方式全面宣传黔江旅游,提高了黔江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