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邯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冀商大会万祥军论文化创新
国家政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新闻中国采编网 国政报道:“河北13市确定城市职能定位,邯郸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7年3月7日,河北省住建厅发布了《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年)》,并征求社会各界对规划的意见。《意见》表明,邯郸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晋冀鲁豫四省交界的综合交通枢纽。
文化创新促使邯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2017年11月28日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大健康医药产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工商联执委在第二届冀商大会主题会议演讲中指出,按照十九大和“十三五”发展要求,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绿色经济,是符合我国国情特点,有利于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能够推动经济,把文化建在市场上,大力倡导先进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当今经济发展的灵魂和邯郸经济布局的关键。
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促使邯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万祥军在第二届冀商大会上表达的主要观点。他表明,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他说:“邯郸是历史文化名城,漫长的积淀洗礼孕育而成了以‘赵文化’为核心的女娲文化、磁山文化、建安文化、石窟文化,以及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在融入历史文化元素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人们探寻到了现代邯郸的历史印痕,也更感受到在演绎传承中的邯郸古文化魅力。
文化产业以非物质文化资源为加工对象,为市场提供文化意义消费,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低,需求弹性大,产品附加值高,价值链长,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作为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历史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四大文明古国,历史文化资源积淀之丰厚举世罕见,且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与自然资源匮乏和过度开采,后续资源不足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的严峻约束相比,形成了鲜明对照,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优越条件极为明显。这一国情特点,决定了在产业选择方面,应当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促使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万祥军明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攸关现代化成败的历史抉择。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创新、大发展和大繁荣,对把发展方式真正转到科学发展轨道上来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近现代兴衰交替的民族历史,血与火交织的惨痛现实,使人们逐渐领悟到,是什么样的落后才真正挨打?长久以来,我们一直信奉“落后必然挨打”这一定律,也一直没有怀疑物质、技术和军事上的落后是挨打的原因,但人们往往忽略这种现象背后,正是制度落后和文化创新的停滞不前才导致这种悲剧发生,古今中外有许多例子可以佐证。
制度创新成为根本。只有制度问题解决了,新制度产生了,才能一变百变、一通百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的真正强大才有坚实的基础。所以,当时的邓小平就指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现在,世界各地为了通过制度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都在创新思维,调整发展战略,独辟蹊径,宁肯在其他方面做出让步与牺牲,也要全力推进新体制、新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同时,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也顺应历史潮流应运而生。 文化乃国脉之所系,创新乃国家兴衰之所在。在“创新战”的大背景下,中国要改变理论储备不足、文化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就必须致力于思想观念的革新、转换和理性创造。”万祥军说。
在文化思想上,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着眼于在元理论意义上的观念形态,特别是理论与艺术创新,真正创造出无愧于当代中华文化的新概念、新理论、新艺术、新国学,全面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力的伟大复兴。在政策取向上,要果断作出根本性的战略抉择——建设国家文化创新系统,努力营造文化创新的政策制度和人文环境,最大限度地融合并发挥各创新要素的潜能,形成以国家整体利益为总目标的协调统一和相互支持的文化创新的体制优势,促进国家整体文化的创新和赶超能力。
万祥军指出:文化已成为邯郸的一张名片。但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的这张邯郸文化名片还不够靓丽,要以“胡服骑射”的精神发展邯郸的现代文化产业,激活邯郸古文化的“黄粱美梦”。“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称号是对邯郸古文化的有力注解,胡服骑射、负荆请罪、黄粱美梦等每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都记录着邯郸的历史沧桑。古诗十九首曰“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女娲,当为华夏第一名女。汉乐府里描写的秦罗敷能歌善舞,艳绝邯郸,也是最早记载的贞烈女子。邯郸文化底蕴深厚,激荡积淀、千年传承,在我们心中,有数不完的最美故事,蔺相如给廉颇让路的回车巷、古时燕国人学邯郸人走路的学步桥……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做大文化产业,也蕴藏着无限商机。根据邯郸市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邯郸提出构建以邯郸为中心的区域文化中心、区域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思路。在重点推进广府文化产业园区、漳河文化产业园区和赵王城遗址公园、邺城遗址保护开发、梦城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发展馆陶黑陶、峰峰矿区磁州窑、大名草编、“永不分梨”文化酿酒基地等六大文化产业基地和邯郸市文化艺术中心、涉县娲皇宫和一二九师司令部景区、东太行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八大重点项目。
“十三五”规划以文化之根厚邯郸新底蕴
《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共提出了九大任务,其最为特殊之处在于把“协同发展”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提炼出来,列为专门章节。据参与编制规划的河北省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智介绍,前者因为邯郸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地位所致,重要性勿庸置疑;后者则缘于邯郸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不容忽视。
规划为“十三五”文化发展提出了明确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发挥我市文化底蕴深厚优势,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产业化水平,增强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打造文化名城强市。”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文化发展受到了极大重视。文化建设作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作用。
邯郸文化发展的总任务通过打造三个具体的分目标来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个方面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共同支起了文化发展的大框架。
总体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呈现出外延扩张高速增长的快车道,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在促进文化市场发展繁荣,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以及促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为此,万祥军的解读说:新形势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思路。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就是要把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依据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破解制约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难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精神文明建设规律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和新型文化体制的基本框架,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万祥军表明:首先,发展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径,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再就是:目前,文化产业与信息、旅游、体育、教育等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正在发生普遍的渗透和融合,形成了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密切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高端领域的创意设计、电子商务,以及会展、广告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日益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内在价值、品排、信息化和集约化水平,在推动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三,文化产业具有就业容量大和灵活就业的特点,是吸收大学生、研究生等知识阶层就业的重要产业部门,文化产业的行业和门类众多,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多样,不仅适合个体、自由职业者和掌握传统技艺者等各类不同群体就业,而且,作为知识经济和服务行业,特别适合大学生、研究生等知识阶层就业和创业。最后,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构想,不仅需要有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同时也需要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而文化产业正是发挥文化的传播、渗透和影响作用,支撑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主要产业部门,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主要支撑性产业。
当前,邯郸市急需大力发展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华丽转身”。邯郸市要振兴经济,首先要以文化开道。要在开发中培育文化特色,充分开发和利用邯郸市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用系统和统筹的观念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教育、体育等产业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打造“文化邯郸”,做到无处不文化,以文化提升品位,以文化彰显特色,以文化增强优势。
邯郸市连续举办了“文化邯郸京津行”、第二届全国赵文化研讨会 、“中华情·邯郸之春”大型演唱会、首届民间文化艺术周等,以文化为媒推进对外开放,推出了打造“文化邯郸”品牌的连台好戏。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邯郸市有意识地营造历史文化氛围,诸如建设古赵文化一条街、成语典故灯箱一条街,主城区标志性地段、主要公共场所树立历史文化名人雕像,广场、街头小游园和路灯也都融入了赵文化特色。邯郸市努力搭建展示平台,创新宣传方式。为营造与历史文化名城相匹配的城市文化氛围,该市开展了“古城之春”、“邯郸之夏”、“太行之秋”、“古赵冬韵”文化艺术演出年活动。全市基本实现了节日有庆典、月月有演出、日日有活动。
据悉,邯郸市30亿打造“中国成语文化主题园”。邯郸市政府与华强集团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中国成语文化主题园”合作项目签约仪式,这对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邯郸建设中国成语文化主题园,是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项目一定会建成为文化内涵丰富、表现方式新颖、市场辐射广泛、产业带动巨大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为邯郸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富强邯郸、美丽邯郸做出积极贡献。
签约仪式上,邯郸市政府领导表示,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是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支点和强大引擎。邯郸作为文化资源大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特别是邯郸作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出自邯郸或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就达1580多条,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立足自身优势,近年来,邯郸坚持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科学规划,全力推进,呈现出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良好势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中原经济区规划两大国家战略的加快实施,又为邯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
一个地区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优质的产业资源。邯郸市有着十分丰富和独特的文化资源。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中国成语典故之乡、“中国太极拳之乡”和“中国磁州窑之乡”。邯郸有近八千年的文明史,孕育出磁山文化、赵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目前,全市共有文物古迹53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18处。此外,邯郸还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式太极拳、武安平调落子等七项技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20多项。优质的文化资源为邯郸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文化对邯郸城市发展的影响
“就邯郸而言,赵文化对未来邯郸城市发展的影响,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继承和弘扬赵文化的伟大精神,培育一种城市的文化精神。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打造未来邯郸城市的特色。”万祥军表明,在整个古代邯郸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文化始终是一个最典型、最重要的方面,城市文化在邯郸整个文化的发展演变中是占主导地位而发挥重要作用的。我们今天研究赵文化的特殊性,不仅在于认识赵国本身历史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继承和发扬赵文化开拓进取的精神,要逐步培育和形成一个 “ 开放、吸纳、进取 ” 的城市文化精神。
我们知道,古代赵国是一个跨越先泰战国和秦汉两大时期、发展延续了几百年之久的空间地域。赵文化具有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特点,这是区别于其它地域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和优势。而赵文化反映的是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在邯郸未来城市发展中如何体现赵文化特色 ? 最根本的一点是要突出 “ 赵都 ” 的历史文化地位。
首先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上要充分体现赵文化的风貌,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邯郸主城区重点是保护好古代赵都文化遗址及其周围的环境风貌。在此基础上,一是加强 “ 武灵丛台 ” 环境风貌的综合治理,开展丛台的大规模扩建。二是全面开展赵王城遗址的保护利用。三是规划建设环绕 “ 大北城 ” 遗址的地面绿化带工程。四是植造赵王陵森林公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成占城邯郸的风格和亮点,使未来的邯郸城市形成具有鲜明古赵历史文化特色,才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良好的绿色环境城市。
其次,形成晋冀鲁豫接壤区域的交通、流通中心。古代的 “ 滏口陉 ” 就是交通的中心,西汉的 “ 五都 ” 就是当时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形成比较明显的经济优势。自古以来,冶铁、煤炭、棉花就是邯郸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和社会富足的根本所在。那么,未来邯郸的经济特色不能仅仅发展传统的冶铁、煤炭、棉花产业,而是提高传统经济产业的深加工和进一步扩大它的产业链,比如煤化工、纺织以及服装等高科技产业。”这是它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
“充分体现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邯郸古代文化艺术,对现代邯郸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古代赵国和邯郸历史相联系的成语典故,成为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一大资源。。”万祥军表明,这也是第四个方面,战国秦汉时期的邯郸在聚集了一大批商贾的同时,也聚集了许多学者和文化艺术人才,音乐舞蹈也十分盛行。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逻辑学的开山之祖公孙龙、知名学者虞卿、慎到等一大批学者相继在邯郸从事学术活动。公孙龙子在邯郸同魏牟,与孔穿进行过激烈的学术交锋。这些聚集在邯郸的学者著书立说,使邯郸一时呈现出学术思想、学术活动繁荣活跃的局面。在表演芝术方面,仍然有着自古以来那种悲壮激昂、豪情粗犷的遗风。我们应该很好地挖掘这笔文化遗产,在未来邯郸城市文化的发展中,不仅要组织创作反映邯郸历史文化的系列影视作品,还吹响 “ 赵鼓、赵曲、赵乐、赵声 ” ,使之响彻海内外,真正形成邯郸独有的城市文化艺术品牌,并且能在全国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以文化之根厚邯郸新底蕴,解读:邯郸市“十三五”规划纲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标: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加强教育宣传、实践养成、文化熏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具体路径: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立足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发挥好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不懈强化党风党纪教育,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树新风。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广大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认同。
积极拓展“邯郸好人”、“善行邯郸”、廉政文化、诚信文化、爱心孝心责任心、友爱互助、学科学树新风等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健全志愿服务组织,推动志愿服务大众化、常态化,在全市树立起一批平凡而伟大、可敬又可学的道德标杆,弘扬正能量,营造见贤思齐、人心向善的社会道德风尚。
深厚基础:邯郸市历来注重通过有效的抓手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广场舞活动日渐兴起后,我市因势利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在全市开展了“唱响核心价值观、共跳百姓健康舞”群众文化活动,制定了《邯郸市群众性广场文体活动文明公约》。通过调研、规范、培训、比赛、展演一系列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展示了城市良好形象。另外,百姓故事汇宣讲活动,在感人的故事中弘扬了“社会主旋律”;节日期间的文化大餐、暑假期间的“彩色周末”、接连不断的社区巡演、处处开花的“居民艺术节”、以“社会主旋律”为内容的原创文艺作品等等,都共同传播着正能量。在农村,2010年以来,邯郸市连续组织开展“欢乐乡村”文化工程,2013年,“欢乐乡村”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我市又谋划实施了“农村文化带头人”工程,推动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
目标:把弘扬邯郸历史文化作为励志图变、绿色崛起的根本途径,加强历史文化古迹保护,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再现历史文化风貌,塑造区域文化品牌,壮大特色文化产业,提升邯郸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
具体路径:加强历史古迹和文化保护。大力弘扬历史文化。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重点保护赵邯郸故城、大名府故城(宋代)、邺城遗址、磁山文化遗址,严格控制历史城区空间尺度、街巷格局和环境风貌,体现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实施广府镇、大社镇、固新镇、冶陶镇、阳邑镇、伯延镇、磁山镇、贺进镇和偏城村、赤岸村、王金庄、毛官营、岭底村、朝阳沟等名镇名村保护行动,加大对历史街巷、古树名木和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传承文化遗产,彰显历史风貌。加强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进一步加大对邯郸民俗文化、传统工艺、老字号、名特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力度,打造若干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纸质和数字化档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保护与管理,进一步扩大地域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规划新建一批代表邯郸文化形象的重大文化设施项目,高标准建设赵王城遗址公园,打造一批历史文化核心区。深入挖掘十大历史文脉,举办三曹七子、北朝石窟、晋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等学术思想研讨会,推出一批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决策参考价值、思想教育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的文化学术精品,不断丰富邯郸历史文化内涵。积极鼓励、引导和扶持创办各类专题博物馆,支持邯郸博物馆发展,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提升邺城博物馆、磁州窑博物馆、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等级,加快临漳民俗博物馆建设和大名石刻博物馆升级改造,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建设。瞄准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文华奖等奖项,创作一批具有邯郸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借助娲皇宫、邺城、黄粱梦吕仙祠等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谋划“女娲补天”、“曹魏建业”、“黄粱一梦”等特色大型实景演出,规划建设历史题材的影视基地,鼓励创作拍摄体现邯郸元素的影视剧、纪录片等,塑造邯郸软实力。
以特色化、精品化为主线,挖掘文化资源、展示文化魅力、延伸文化内涵,唱响古赵风韵、成语典故、太极养生、红色边区等文化品牌。加强赵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展现赵文化魅力;深入挖掘邯郸成语典故的独特内涵,提升“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影响力;彰显太极文化,做大做强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打造广府太极拳世界级品牌;发挥晋冀鲁豫边区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以“红色”为主旋律的系列文化产品,提升涉县129师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知名度、塑造力。提升中国吹歌节、中原民间艺术节、中国女娲文化节、中华磁山文化节、中国临漳邺城文化艺术节的影响力,加大对邯郸文化品牌的推介。
创新特色文化产业生成机制,打造国内知名文化创意之都。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市传媒中心。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广府生态文化园区、漳河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中华成语文化博览园、赵王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邺城遗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谋划建设邯郸文化产业园区。加快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发展壮大。设立邯郸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推动县(市、区)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深厚基础:漫长的积淀洗礼孕育了以“赵文化”为核心的女娲文化、磁山文化、建安文化、石窟文化,以及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邯郸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扎根于此,近年来邯郸文化成就硕果累累,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健。电视剧《太行山上》荣获“飞天奖”,《中国成语大会》在邯举办,大型魔幻剧《黄粱梦》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14届文华奖文华剧目奖,娲皇宫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广府古城进入创建5A级景区序列,“中华成语文化博览园”、“广府生态文化园区”等项目有突破性进展。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具体路径: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用效率。深化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涵。确保全市文化市场有序发展。
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完成市群艺馆、市美术馆、市艺校等公共文化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持续完善市、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到2020年,80%的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三级馆(站)以上标准,7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基本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覆盖到行政村,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
继续实施戏曲惠民演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国家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千村万户”文化家园后续工程。继续加大农家书屋图书更新力度,平均藏书达到2000册以上。大力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等覆盖全市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多渠道向基层配送文化资源。加强对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等特定区域和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努力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场馆管理,提升公共文化场馆管理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继续做好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所)等公共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推动音乐厅、美术馆等定期提供免费或低票价服务,扩大展览馆、科学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免费服务项目,探索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向社会开放的新路子。
不断创新城乡文化载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利用节庆、纪念日、农闲等时机,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和途径,广泛开展群众歌咏、广场文化、村镇联欢、“彩色周末”、“欢乐乡村”等品牌文化活动,保证全部行政村和居委会建有1支以上群众文化队伍。
积极推广应用“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文化市场监管及服务能力。以“三个延伸”机制为统领,以查办案件为抓手,开展“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集中整治行动。推进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组织开展“阳光娱乐”系列活动和微电影大赛,促进行业发展,弘扬阳光娱乐正能量。
深厚基础:近几年来,邯郸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风生水起。邯郸大剧院的演出剧目与国际水平接轨,邯郸博物馆传播文化的作用加强,邯郸图书馆新馆启用后掀起读书热潮,基层群艺馆、文化大院建设星罗棋布。政府主导下,各乡镇、街道建起文化活动站,社区建有文化活动室,村里建有农家书屋。对基层文化队伍进行培训,为基层文化场所配备书籍和设备,建设大批村民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巩固了文化阵地。推出“每月一场惠民演出”和“邯郸惠民戏剧大舞台”等文化惠民活动,每年组织剧团送戏下乡。
【延伸阅读】
邯郸,河北省省辖市,国务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权的18个较大的市,主城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之一。地处河北省南部,西依太行,东接华北平原,位于晋冀鲁豫四省区域中心和环渤海经济区腹心。
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都达158年;汉代与长安、洛阳、临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东汉末年,曹魏在临漳邺城建都,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北宋,邯郸东部北京大名府成为北宋北京;清代,邯郸大名府为直隶省第一省会。
邯郸市是刘邓大军诞生地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华北新华广播电台在邯郸开播,《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在邯郸创刊,中国人民银行前身之一的冀南银行在邯郸诞生。左权、徐向前、刘伯承都安葬在此。
邯郸文物古迹众多、历史传说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城市。独具特色的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为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无穷魅力。
邯郸十大文化脉系是指女娲文化、磁山文化、赵文化、邺城文化(曹魏建安文化)、石窟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成语典故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但是有学者提出了邯郸十三大文化脉系的说法,即在此基础上增加先商文化、运河文化、大名府文化三条脉系。
中皇山女娲文化
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娲皇宫,传说是华夏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娲皇宫因此而得名。是全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是中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华夏祖庙”。以娲皇宫为代表的女娲文化,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涉县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是中国以粟作农业和定居生活为特点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最早发现在武安的磁山遗址而命名,已有10300年的历史。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作物粟的最早发源地,还是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的发现地。磁山文化被誉为“中华瑰宝”,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突破。指南针发源地。
赵文化
赵文化丰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郸地域文化中的代表。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赵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赵文化滥觞于春秋,兴旺于战国,延续至两汉,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
成语典故文化
邯郸留下了众多历史故事,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据不完全统计,由邯郸历史和相关史书中所滋生、蕴积、提炼出的具有邯郸地方特色或与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达1500条之多,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毛遂自荐”、“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2005年10月邯郸市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2013年,河北省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类项目中华成语文化园落户邯郸。
邯郸运河文化
大运河邯郸段是中国古代运河的肇始地之一。目前我市的大名县、馆陶县、魏县、临漳县的境内共遗存有近100公里的运河遗迹。我市于2008年3月24日跻身大运河申遗城市行列,成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联盟的33个城市之一。肇始于东汉末期、形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延续至今的邯郸运河文化,在中国大运河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大名府故城成为了大运河申遗的第二批列入项目。
邺城建安文化
位于临漳的古邺城遗址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在东汉末年至隋统一的400年间,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相继在此建都。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而显名于世,东汉末年孕育出了文学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学”。以邺城铜雀台为依托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学的摇篮,中国文化史的奇现。
北齐石窟文化
以响堂山石窟和娲皇宫石窟为代表的北齐石窟文化,是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经群,代表着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最高成就。响堂山石窟是北齐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国云岗、龙门、敦煌、麦积山四大名窟之后的全国第五大石窟群。娲皇宫石窟现存北齐佛教刻经六部,共计约13万字,是国内摩崖刻经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一处,也是北朝书法艺术的精品。
磁州窑文化
磁县、峰峰矿区的西部地区从北齐时就已开始烧造瓷器,并逐渐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观台和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两大窑场。宋元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窑的最高水平。古来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说。磁州窑以粗犷、豪放、潇洒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创造了宋金元时期民间瓷艺的最高成就,体现出民间工艺强大的生命力。磁州窑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艺术中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鸡泽毛遂文化
邯郸鸡泽是战国时期赵国名人毛遂的故里,“毛遂自荐”、“一言九鼎”、“脱颖而出”等成语典故和毛遂精神是毛遂留给家乡的宝贵遗产。2008年,经专家考证,鸡泽毛官营村是“毛遂自荐”中毛遂的故乡,同样也是毛姓氏族的祖籍地,直至毛遂部分后人迁徙至河南、浙江、江西、云南等地。韶山毛氏是鸡泽毛遂、毛苌直系后裔。
广府太极文化
清朝道光年间,在邯郸永年县广府城,诞生了太极宗师杨露禅和武禹襄,使永年县成为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都是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杨式又派生出李式、吴式太极拳,在太极拳界杨式显然是执大旗地位的。在全国八大太极拳门派中,源于永年的已占其五。被国家授予“世界太极拳夏令营基地”、“太极拳研究中心”、“太极拳之乡”、“太极拳圣地”。以杨露蝉和武禹襄为代表的广府太极文化,已成为河北乃至中国向世界传播健康和友谊的纽带。
红色圣地文化
邯郸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中心。《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在邯郸创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华北新华广播电台在邯郸开播。在抗战中创建于邯郸的《新华日报华北版、太行版》影响深远,催生出了如火如荼的边区大众文化。现代最早的纪念性建筑——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和涉县的“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及“将军岭”名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