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雄安新区的猜想之五


 设立雄安新区的猜想之五

智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卫祥云

    一、如果将来不迁都,雄安定位将不伦不类。

按照目前雄安定位“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释放出来的官方、半官方政策研究或规划建设信息,大多解读为非首都功能其中承载地。

如果雄安新区只是作为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那么问题来了。雄安新区靠什么发展?主导产业是什么?城市建设如何运作?靠什么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城市吸引力?又如何形成雄安特色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果只是理解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层面,而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远期目标。建设起来的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就可能造成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所谓的“创新转型”标志也许只是一厢情愿。而打造所谓的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建设目标换来的只是一个不伦不类的雄安新区,与“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定位极不相称。

二、雄安和通州是首都的两翼吗?

按照北京市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把通州定位为北京副中心,而且已经明确公布了北京市行政机关及其部分事业单位迁往通州的信息。即使如此仍然解决不了通州作为北京副中心的悖论:通州是北京的副中心,那么北京的中心在哪里?显而易见,北京的中心城区就是除通州副中心以外的其他各区。也就是说北京的东西城区、海淀、朝阳、丰台、昌平和延庆等城区都可称为北京的中心城区,唯有通州却成了北京副中心。显然,通州在北京的地位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

与此同时,北京市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写进了支持雄安建设一节,从政治站位的高度上讲无可非议和挑剔。但把雄安新区建设纳入北京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则有些牵强。尤其是把雄安和通州作为首都两翼和两个副中心相提并论则十分不妥。

雄安新区距北京、天津基本等距,交通十分便捷,区位空间优势明显。但设立雄安新区绝非延续京津冀一体化摊大饼建设的思路和模式。如果把通州和雄安作为北京的两翼来建设和发展。那么,设立独立的雄安新区也就没有什么必要和意义了,其“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美好愿望和宏伟目标就会变成一种误导。

三、雄安定位只有立足于长远目标才能起好步。

目前,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已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意见》,其中明确了雄安新区的承接方向为中央在京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非首都功能。可以视为当下和较长时期内阶段性实施目标的细化。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的要求,却未提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长远建设目标。这种有明确定位和要求,却无明确建设目标的实施方略有可能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未定之果,难免与设立美丽雄安新区的初衷相悖甚至不排除出现南辕北辙之结局。

如果长远目标不够明确,甚至太过虚化。就不能起到打造国家经济新的增长极的作用,雄安新区的城市功能定位、起步发展规划和未来发展规划也会有较大不同。即使中央在京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有可能今日迁往雄安,也不能避免以后再迁回来。对此,现在的决策者就应该未雨绸缪,引起高度重视。

201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