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银:被误解的柏拉图唯心主义和柏拉图式爱情


作为具有特殊结构的物质事物,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属性实际上就是约束机器产品行为的参数的外在呈现状态,类似智能机器人的约束参数。参数的状态数值并不是固定的,除了初始的数据外,在人的生活过程中,这些数据值会因为行为过程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自信是人的其中一个参数,是一个比较、判断自己和他人能力优势的参数;理智是另外一个参数,是一个评估自己认知事物程度的参数;人对事物的认知判断本质上是这些相关的参数所产生的整体技术效果,并不是来自单一的参数,所以人类的行为活动在整体上是客观的、科学的。但是作为人类社会这个局里的博弈对象,竞争是推动局产生变化的唯一方式,所以人存在一个自私的参数,这个参数会选择相信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保护自己以便获得最好的生存环境。

柏拉图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被后人称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但是似乎后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柏拉图的理论观点,以至于出现了很多误解。当然后人的不同解读是很正常的,这是由人的控制参数决定的,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坚定地相信自己已经完全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因而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空间。类似柏拉图的情形也很多,比如对《楞严经》、《道德经》、《易经》、《圣经》的不同解读,不同的学者都会认为自己的解释是正确的。

柏拉图的理论是建立在他的三个世界的模型之上的,是以三个世界这个初始定理的正确性来为后续的理论提供自洽依据的,如果三个世界的模型存在缺陷,那么他后续的理论就一定也会存在缺陷。

这种假设初始定理的方式是人类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比如现代科学假定的“宇宙大爆炸”模型,时间、空间、物质来源于大爆炸的点,这是一个没有逻辑基础的定理,来自归纳所总结的经验。然后从这个定理作为起点,使后续的理论具有自洽性。

老子也是采用同样的方式为自己理论的自洽性创建初始定理的,在《道德经》的第一句里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了这个初始定理,后面的理论就具有了自洽性,但是这个定理本身没有逻辑基础,来自归纳的经验。

采用云计算思维可以很容易理解柏拉图的三个世界模型,但是在云计算革命之前,人们很难理解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的关联关系。对照当前人类创造的智能机器人的构造分析人的构成,可以抽象出三个世界的设计模型,物理世界的身体、网络世界的精神、信息世界的灵魂。与柏拉图的三个世界模型形成的唯一性对应就是,理念世界对应信息世界,现实世界对应物理世界,艺术世界对应网络世界。

如果采用云计算思维从技术的角度弄清楚了柏拉图的三个世界模型,就很容易理解他的这些深奥晦涩的观点: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而且是不真实的。当然也就理解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观点,也很容易理解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观点。

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来自“实验室”,而人脑是到目前为止最了不起的科学“实验室”。人们把来自“实验室”的成果记录下来,就成为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如果一些认知经过了大量的重复验证而被证明是有效的,就可以认为是科学的,对应的知识则可以认为是科学知识。

毫无疑问,现代科学的出现对于人类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其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建立了创建人类知识体系的路径方向。但是由于人类科技文明层次的原因,来自西方的现代科学似乎只关注对有形事物的研究,而对无形事物的研究持有怀疑或者是否定的态度,所以对唯心主义的科学性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按照百度百科上的资料,唯心主义(Idealism)即唯心派,又译作理念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物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它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

关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科学性的争论核心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就是从科学的角度弄清楚意识和物质是什么。但是在长期争论过程里,似乎并没有科学家通过物理“实验室”的形式来说明物质和意识的技术本质,而是继续通过大脑“实验室”采用“唯心”的形式继续争吵。

中国古代的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和古希腊的柏拉图(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同时代的人,而且都在采用哲学的形式研究宇宙的来源和构成学说。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老子则在《道德经》里描述了宇宙的来源和事物的构成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及类似预言的未来社会场景。

柏拉图对爱情的观点来自他的三个世界的模型,所以观点很奇特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追捧,由于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柏拉图所描述的爱情而被后人定义为“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成了人们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柏拉图反对把爱情当成利害关系和情欲的满足,认为爱情是从人世间美的形体窥见美的本体以后所引起的爱慕,人经过这种爱情而达到永恒的美(理式)。

似乎目前并没有人能够真正对爱情作出明确的科学的描述,尽管柏拉图从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层面描述爱情,但是同样比较含糊,以至于后人在解读的时候无法从文字上给出科学的定义。

按照云计算思维把柏拉图的爱情转换为科学的描述:人是由两个生命体构成的,理念世界(信息世界)的信息生命体(灵魂——“美的本体”)和现实世界(物理世界)的物质生命体(身体——“美的形体”),这两个生命体是独立存在的,只能通过艺术世界(网络世界)的大脑思维系统(云计算系统)建立联系。爱情是人的一种状态,由来自两个世界的生命体(灵魂和身体)分别发生的依恋、亲近、向往的状态所形成的整体效应。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的爱情都包含了两部分,灵魂的爱情和身体的爱情,只有这两个生命体的爱情都达到了最佳的状态,这个人的爱情才是完美的,所以对于两个人来说,爱情实际上是由4个生命体的爱情组合形成的复杂爱情状态。

参考计算科学和中国古代的太极图运行思想,灵魂生命体和身体生命体的爱情参数值位于{0...1}两种极端状态构成的区间内,0代表歧视,1代表爱恋,分别代表两个对立的极端状态。

对于逻辑产品系统的设计者来说,功能的目的性是很明确的。软件工程师对这种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行为很熟悉,而且会固执地认为目的性的存在是必须的。因为如果用户提供的需求里不存在目的性,软件人员是不会为用户开发软件产品系统的。但是这种情形对于非软件专业的人来说,可能是很难理解的,尤其是强调自由思维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会认为没有目的性的设计产品才是完美的。

 


如果把人当成逻辑产品,那么从软件工程师的角度来看,爱情的目的就是繁衍后代,让人类社会系统可以长久存在下去。因此从技术的设计要求来看,没有繁衍后代的爱情并不是完美的。比如中国的古人很重视传宗接代,《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然这个观念与当时的人口数量及科技环境有关。

对于甲、乙来说,完美的爱情包含了这些状态数值,P={灵魂甲依恋灵魂乙,灵魂乙依恋灵魂甲;灵魂甲依恋身体乙,灵魂乙依恋身体甲;身体甲依恋灵魂乙,身体乙依恋灵魂甲;身体甲依恋身体乙,身体乙依恋身体甲}。然而在现实生活里,几乎没有人能够达到这种极端状态,大多数人的状态参数值位于{歧视,依恋}区间里面的数值。

柏拉图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这里的“心灵”指的是创建网络世界(艺术世界)的云计算系统,也就是人脑所创建的计算装置,是连接“灵魂”和身体的工具通道。

显然,柏拉图的爱情理论存在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人是由心灵和肉体两个生命体构成的,它们是独立存在的,因为人而连接在一起。当然由于科技的原因,柏拉图并不了解它们的技术构造原理。类似佛在《楞严经》里对心的描述,也是因为不了解技术构造原理而变得晦涩难懂。

爱情的另外一种存在形式是自恋。自恋(narcissism)一词见于欧美文学作品中,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这来自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

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弗洛伊德曾给出“自恋”定义是自己对于自我投注力比多兴奋(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即弗洛伊德认为的“性”,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的状态。有这一表情况的个体称之为自恋人格障碍患者。从力比多的方式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对象客体的力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从人的技术构造上分析,自恋是个人的灵魂和身体之间产生的依恋状态数值过于强烈,削弱了对他(她)人的灵魂和身体的依恋状态数值。比如甲自恋的爱情状态P={灵魂甲依恋身体甲,身体甲依恋灵魂甲}={11}

按照云计算思维,宇宙是一个封闭、自足的逻辑空间,宇宙里的存在事物都是逻辑产品,逻辑产品是可计算产品,所以人本质上是云计算产品,人的复杂情感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效果,是由最基本的状态参数数值混合形成的效果。类似三原色原理,任何光都可以用红、绿、蓝这3种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

由于情感的形成模式类似颜色的形成模式,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情感状态混合形成的,可以采用计算的模式产生,所以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同样可以拥有类似人类的情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