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台游氏的由来
游巨明
南宋年间,鄱阳湖畔的江西省南昌府新建县檀溪里的一位年青人为逃避战乱带着弟弟跋山涉水踏上了毫无目的的漫漫征程。一天,他来到鄂东北的蕲水县县城东北的一座风景秀丽的山下。看到在这座松林茂密、大树参天的山上有很多人在奋力地挖大理石。人们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在这座山上挖大理石的人还真行,再大的石头不像今天的人们那样放炮炸开,而是在石面上用红墨斗线弹一条红线,再在中间打上几个眼,用木桩楔下去,石头乖乖地沿红线裂开。当地有头有面的人盖房子、修祠堂庙宇、立墓碑都离不开它。正是因为这山上的大理石洁白、光润如玉,才能卖到好价钱,人们才那么使劲。经打听此山大号,远方来蕲的客人才知道这座山叫“白石山”。
正是由于此山山石白润如玉,因而其大名远播。可是远近扬名的不是白石山却是“玉台山”,因为“玉台山”是官方的叫法。《大清一统志》载:其山在蕲水县城东北角上,是全城的制高点。因产白石如玉,故名。相传汉张天师来此,凿洞开井炼丹,后人称此洞为”仙人洞”,井为”丹井”。清代邑中名士张师圣咏《登玉台山》诗咏其事:”曲水环城堞,烟光望里奢。远山悬暮雨,娇鸟啭春花。井畔芳踪杳,洞门石径斜,丹成曾化凤,何处觅仙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半山炸石开基,修建了两大间学舍及食堂,号”玉台书院”。谭元春曾读书于此。乾隆十年(1745年)增修学舍数间,改为”蕲阳书院”。县中童生,一入书院,则身价倍增。嗣后,县城百姓集资在山顶又修建了”春晓亭”,记有大文豪苏轼游蕲的轶事。亭落成时,邑名士邵应龙题诗祝贺:”当年胜迹久沉沦,喜得佳亭今一新。四面峰峦凝黛翠,半湾溪水蹙鱼鳞……”邑进士杨继经与龚芝麓使君(时龚任蕲州知州)酌”春晓亭”卒题以志。诗云:“绿杨晴掩一溪横,新筑园斋附郭城。不为兰畦多辟地,肯因沙路独躬耕。白云渺渺当窗落,青障层层隔岸生。谁道髯翁 (指长须苏轼)呼不应,数声杜宇晓春情。”
再说那位从江西远道而来的客人姓游,名叫东溪(后人追赠谥号秀二),见这里的风土人情不错,便扎下根来。此地正是白石山下的云路口开元乡石司里吕罗保十四都一图。现今的地名叫游家冲。游东溪便在此地耕作劳息,生儿育女。一晃东溪公的第十五世孙子子功也长大成人了。此时,时值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春三月,东溪公十五世孙子功等(注:明万历二十九年即公元1601年春,鄂东北游氏始分军、民两份,民份从始祖秀二公之孙仲一公为第一世祖,这样到子功祖为第十三世,如从秀二祖算起则为第十五世)族亲见其他姓氏都在克服困难设法编辑家谱,每逢重大节祭,能按家谱所列祖宗一一顶礼膜拜。于是,子功祖也着手整理游氏宗谱。然而,东溪公(即秀二祖)所携游氏前谱在元、明之交的战乱中烬,谱号、府号无法称谓。经宗亲代表商议,认定既然我游家族谱难断其号,便以始祖秀二公来蕲立足之地为我族谱号。这样。《玉台游氏》从公元1601年春至今,军、民分份后,五百余年来秀二公后裔的民份子孙一直延用着。真可谓玉台山是好山,人杰地灵,族众超万。此乃正是鄂东北的浠水、英山、罗田、黄冈、蕲春及皖霍山等市、县部份游姓以《玉台游氏》自称的由来。
2017.10.03农历八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