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遇到哲学 机器人能理解活着的意义吗?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不顾一切去实现他,那么作为人类所创造出的器人,能否理解活着的意义?

  人工智能奇点到来?

  无需质疑,人工智能是目前科技界最热门的领域,科技企业、知名学府均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甚至各国家都在致力研究人工智能计划,包括中国也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种种迹象表明,人工智能迎来了最好的时代,渗透至各行各业,为社会带来新一轮科技变革。

  谷歌首席未来学家、奇点大学校长雷·库兹韦尔曾预测到2029年前,电脑会达到人类的智慧水平,到2045年,信息会达到一个奇点,那时候人类将永生,取而代之的是人机融合的“超级人类”。

  在日本软银孙正义看来,人工智能奇点即将到来,并筹集千亿美元资金,对于千亿豪赌未来,被视为继打造互联网帝国后,将打造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帝国,可以说,这一股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热潮来势汹汹。

  开启万物感知时代

  计算能力的提升和数据收集能力的提高,使得以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各种产品和服务嵌入AI技术,以此来洞察数据价值,让设备具有感知能力,将改变每一个行业,预示着一个以AI为主的万物感知时代即将到来。

  计算能力、算法和大量的数据促使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至此机器取代人类、抢夺人类饭碗等悲观言论引发热议。

  开发人工智能即召唤邪恶,将会反扑人类,其中比尔盖茨、马斯克和霍金近年来都曾表示出对于人工智能未来的谨慎态度。在他们看来,虽然人工智能会带来不少好处,但是“危险性高于核武器”。

  在笔者看来,对于人工智能的监管,提前制定一些指导方针十分必要,但对于发展人工智能面临毁灭人类等言论就存在危言耸听,一定是看多了科幻片、想多了,人工智能不可能拥有思想,假设有那么一天,也许“人机”早已融合。

  器人不会有创造力

  理论上来讲,机器人一旦看、听、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那么与机器谈人生哲理、谈人生理想并不遥远,但机器人对自然语言理解还很遥远。当前的机器问答式的对话等方面,只能说是“自然语言处理”,而不是自然语言理解。举一个例子,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一个。。。,人工智能怎么理解?依托数据和深度学习等技术能实现关联性,但不等于因果性,这种训练模型很死板和僵硬。

  机器可以理解东方、太阳等词语概念,但基于深度学习的等技术对文本语意的提取,根本谈不上人类具有的思考和理解。也许,机器通过图片,可以识别人类忧伤和还是快乐等表情,但无法感受,要让机器人具备人类的思维意识还是遥遥无期,只能存在于科幻片中。

  人有理想,有思想,并不断追求真理,推动着人类文明发展,人类创造力与潜意识机器无法拥有。也许机器可以绘画,例如很快就可以画出一颗大树,但这谈不上创造力,只能说它画的快,画的像,更谈不上创作艺术。

  法国著名画家塞尚曾花了一年的时间画一棵树,有人问他为什么一棵树画了一年,他回答:树在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都有不一样的姿态,不一样的神采,如果不能观察一年,怎么知道它真实的生命是什么样子?

  “树”只是一个概念,机器不难理解,但树木的生命它不能理解,机器无法感受万物都充满生命,它对世界缺乏理解,又如何能做到自然语言的理解?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统计模型来进行数据的概率推算,比如图像、文本或者语音,通过数据不断优化,或者说人工智能利用数据“训练”,但懂道理,学会推理,并具有创造力,机器人不可能具有这个能力。

  最后

  活着,是一回事,但要活得有意义,则是另一回事。机器以数字形式活着,但它永远不能理解活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