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哪来那么多阴谋


 

  因为一段大约3分钟的短视频,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阎学通一度在朋友圈里被“刷屏”。

  “我就纳闷了,一个嘉宾怎么能不分专业,什么都懂?什么都懂的和什么都不懂的有区别吗?”这段话,令他被外界称为“良心学者”。

  但熟悉阎教授的人都知道,“直率敢言”向来是他的风格。视频中,他还抨击了外界对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的两个误解:

  “国家的外交行为不都是为了钱。为钱的,绝不超过50%,”他讲道,“也不要相信‘阴谋论’。任何国家做一件事,背后一定有个阴谋?没有那么多阴谋!”

  有意思的是,阎学通教授的话,恰与美国国务卿蒂勒森“批评”中国的言论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曾说:”“美国不会允许中国用经济实力摆平一切。”

  对于蒂勒森的话,阎学通怎么看?

  不愿意承认智商低的人才会轻易相信“阴谋论”

  锐参考:前段时间,您的一段视频走红网络,其中您提到,研读国际关系要破除“经济决定论”和“阴谋论”。是什么让您对这两点深有感触?

  阎学通:我原以为这段视频会遭到广泛批评,没想到支持的声音成为主流。

  “经济决定论”和“阴谋论”是两个非常不科学的分析方法。使用这两个方法的人,只用其解释他国外交政策而不用来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好像只有中国是高尚的,外交不为钱。

  中国对外决策原理有可能与其他国家不一样吗?如果其他国家的外交决策原理是相同的,只有中国例外,那么中国的外交决策就是有问题的。

  事实上,中国对外决策的原理与其他国家是相同的。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中外对外决策的作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作法。

  社会上这种“经济决定论”和“阴谋论”的例子很多,比如: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是美国中情局间谍;

  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是为了破坏欧元;

  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是因为他们家开了石油公司;

  2008年金融危机是因为美国发动了货币战争;

  日本对钓鱼岛所谓“国有化”是美国挑起的争端,意在破坏人民币国际化

  ……

  这些说法中,很多是“经济决定论”与“阴谋论”相结合。

  “经济决定论”和“阴谋论”相结合之所以能增强欺骗力,主要靠三点:一是人们普遍把国家利益误解为只是经济利益;二是编造出来的“阴谋”是既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声称只有聪明人才能识别这种“阴谋”;三是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智商低,于是很多人跟着“看出了”所谓“阴谋”。

  菲律宾调整对华政策根本不是为了“卖香蕉”

  锐参考:不过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比美国的“美国优先”,中国支持经济全球化,愿意为其他国家“互联互通”,鼓励中国资本向海外投资。外界可能很难不会有“其他国家对华示好是为了钱”的感受。

  阎学通:任何一个国家说,它有钱给大家花,大家都会欢迎。中国花钱替别的国家修基础设施,那么这些国家当然欢迎。他们觉得有利无害,为什么不干?

  经济利益只是众多国家利益中的一种,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都是国家利益。务实外交很可能是为了其他的利益而不是经济利益。

  例如,沙特亲美政策的核心是保持美国对沙特的军事支持,而不是采购沙特的原油。这也是为何沙特刚与美签订了110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它用钱买安全利益;中国是日本和韩国的重要贸易国,但这两个国家仍因为部署“萨德”和钓鱼岛争端与中国进行对抗,他们的对华政策显然也不是出于经济考虑。

  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只讲经济利益而不考虑其他利益。比如对钓鱼岛的认识,若只从经济利益看,这个岛带不来经济利益。钓鱼岛周边海深2000—3000米,进行海底开采的成本比从市场上采购能源高很多倍。

  用“经济决定论”不但解释不了我们的外交政策,而且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用“经济决定论”指导外交政策也是有害的。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以经促政”的外交原则为国家争取了较好的经济建设环境,而如今,这个策略无法实现塑造有利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国际环境,因为两个目标是不同的。中国几乎是所有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国,但与其中一些国家矛盾和冲突非常严重,这既说明经济对双边战略关系没有决定性作用,也说明“以经促政”的策略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外交关系。

  锐参考:“国家的外交行为不都是为了钱”,那么菲律宾是为了钱吗?

  阎学通:据我所知,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上台后调整了对华政策,主要是因为内部的政权安全问题。美国军方与菲律宾军方关系特别好,而菲军方本是不支持杜特尔特的。所以,只要菲军方和美军方保持亲密关系,那么军事政变就有随时发生的危险。减少与美国的军事关系是维护杜特尔特政权的需要,这是他调整对华政策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因为要向中国卖香蕉。

  如果“经济惩罚”有用,为什么在文在寅上台前不起作用?

  锐参考:可是对于一些国家而言,发展经济毕竟也是他们的第一要务。比如韩国朴槿惠政府坚持部署“萨德”,中国民众自发抵制赴韩游,现在文在寅政府急盼能改善对华关系,“萨德”部署也暂缓了。

  阎学通:你的话让我想到特别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只要是美国对别的国家进行制裁,评论就是“制裁肯定不起作用”,如果是中国对别的国家进行经济惩罚,那么评论就是“这一定起作用”。

  我自己认为,坚持“经济决定论”人并不知道,“制裁”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他们不能理解为何美国制裁古巴几十年都不起作用,也不知道南非放弃核武器不是因为当时受到制裁、而是因为种族隔离政权的倒台。

  一些人以伊朗为例子,推论“通过制裁可使一方放弃核计划”。他们不能解释的是,为什么在那么多核扩散的案例中,只有个别的例外,而对绝大多数搞核武器的国家经济制裁都不起作用。

  联合国对朝鲜实行这么多年的经济制裁,但至今也没有使它弃核,四月份的朝核危机进一步证明有关经济制裁和核威慑的国际关系原理是正确的。就是从国际关系理论来讲,经济制裁是一种不满的表达方式,寄望于通过经济制裁实现外交目标在极特殊例外情况也能实现,但多数情况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

  回到你说的这个话题,如果对韩国的“经济惩罚”有用,那么在韩国新总统上台之前,为什么没能使韩国放弃部署“萨德”的计划呢?

  中美关系现在确实处于一个比较好的阶段

  锐参考:这就又回到了您提出的“道义现实主义理论”,一国的外交政策选择关键在于决策者的战略选择。那么您怎么评价美国总统特朗普目前推动的“务实外交”?中美关系是不是因此正处于一个较好的发展阶段?

  阎学通:现在中美关系确实处于一个比较好的阶段,但是问题在于这样好的关系如何维持下去。

  改善中美关系和改善我周边国家关系存在矛盾。美国和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关系紧张,如美俄,美朝之间。我与一些周边国家的关系也紧张。中美关系改善必然会引起一些国家对中国的疑虑。特别是与美国对立的国家担心中国就变得不可靠。

  中国当前的外交政策是“周边为首要,大国是关键”,“大国”指的就是美国。那么,应以哪个为优先呢?我建议应该把“周边为首要”放在“大国是关键”之前。

  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是改善中美关系的基础。也就是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搞好了,美国在这一区域可利用与中国对抗的国家就不容易出现。

  但反过来,中美关系的改善并不必然成为中国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础。因为我们与一些周边国家的矛盾是内生的,美国介入与否都不会消失,如领土分歧。

  虽然美国现在推行“务实外交”,但从战略角度看,美国是世界霸权,始终担心中国成为东亚领导者会将美国排挤出去东亚;日本是东亚的“英国”,宁愿接受美国领导也不愿与中国共同领导东亚。

  由于中国与美日的双边关系都具有结构性矛盾,美日防止中国崛起成为东亚领导国的政治意志将是长期的,故此中国更需要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以减少其他国家给中国崛起造成的阻力。

  在周边外交方面,我们要防止搞远交近攻。目前,日本与所有邻国关系紧张,我认为就是它搞远交近攻。我们要从日本的教训中总结经验,对邻国不搞远交近攻而是搞睦邻友好。

  一些“不能说的秘密”不见得是害人,不能称之为“阴谋”论”

  锐参考:正是因为美国对中国崛起始终有担忧,所以在美国也有不少对中国的“阴谋论”。几年前有位美国学者出版了在西方挺受欢迎的一本书:《百年马拉松》,其中称:中国有一项秘密的现代化“百年计划”,针对美国历届政府进行欺骗,用中国的政治经济系统替代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这就是在“阴谋化”中国对美国的外交关系。

  阎学通:这个例子举得非常好。就我所知,这位美国学者在美国的中国专家圈子里是非常孤立的。在美国和在中国一样,以“阴谋论”为分析方法的人在同行中都比较孤立,原因是“阴谋论”可以骗外行,骗不了内行。

  破除“阴谋论”的好处是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相接近,深入我们对国际关系内在规律的理解和认识。用“阴谋论”的方法分析问题,不过是掩盖解答不了疑问的知识缺陷。

  用“阴谋论”解释国际关系和把一切归于“上天安排”的迷信是同一原理。其对国际关系研究的最大伤害就是阻碍研究的深入,放弃寻求科学依据和解释的努力。编个“阴谋”就能解释疑惑,这很省力,也不需要什么知识。有了杜撰阴谋的能力就什么科学研究方法都不用学了,因为这个方法可以解释所有一切。

  比较有把握的说,国关专业里善于用“阴谋论”分析问题的人,很少有学过统计分析的,很少有知道分析国际关系需要进行变量分析的。简言之,“阴谋论”盛行会使国际关系研究非知识化和非科学化。

  锐参考:那么,您认为国际政治中没有“阴谋”吗?比如暗杀。

  阎学通:阴谋的目的是害人。暗杀当然是阴谋,但是,有多少外交政策的目的是害别人?没有多少。每个国家主要是通过正当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是“阳谋”而不是“阴谋”。

  比如外交要做个计划,外交谈判的策略要保密。这是保密,不是阴谋。在外交上,两个国家领导人在会晤前不对外透露议题,这也是正常的,不能称为是“阴谋”。

  锐参考:国际上很多人认为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化的领导者。这算是“捧杀”中国的“阴谋”吗?

  阎学通:我需要谈两点。

  一是认为中国成为全球化领导者,这个判断不符合事实。中国表态只支持经济全球化,对于政治和军事的全球化并不支持。冷战后的政治全球化是民主化,军事全球化主要内容是军事同盟对他国进行集体军事干涉。中国政府至今是支持政治道路多样化,反对军事同盟的军事干涉。

  从能力上讲,中国现在还承担不起全球化的领导责任。美国的综合实力远大于中国,尚无力承担全球化的领导责任了,中国更不具备承担全球化领导者的物质实力。中国已是世界最大贸易国,因此我认为中国承担贸易全球化的领导者是有条件的,但在其他领域中国尚不具备条件。

  具体而言,中国应只在成为某领域的最强国时,再考虑担任该领域的全球化领导作用。依据中国目前的实力,适于做推动周边区域化的领导者。

  二是,我不认为别人说中国是全球化领导者的目的是“捧杀”中国,他们可能希望中国来领导。关键是中国不能自认为已经是全球化的领导者。没有被“捧杀”的失败者,只有自以为是的失败者。

  中国影响世界的另一面:中国价值观与世界主导价值观相互接近

  锐参考:您认为,影响中国成为“领导者”的最大制约是什么?

  阎学通:中国要成为世界领导者目前还缺少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实力,中国的综合国力还不是世界第一,与美国还有较大差距。这一点很明显,估计大家对此也没有分歧。

  第二个条件是中国的意识形态与世界主流意识形态不一致。

  没有被领导的国家就没有领导国,两者是共生的。被领导国接受领导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可以获得好处,这与领导国的实力相关;二是认为领导国是正确的,这种主观认识受到与领导国家价值观一致与否的影响。

  冷战后,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成为世界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这一点与中国的价值观不同。今后,中国价值观与占世界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的关系如何变化难以确定。

  一种情况是中国的价值观与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相融合;一种情况是中国实力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使中国的价值观成为世界的主导价值观。还有一种情况是上述两者的结合,即中国的价值观与世界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相互接近。

  最后一种的可能似乎大于前两种。中国提倡自由贸易,这是向世界主导价值观靠近。西方开始效仿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方式,这是世界主导价值观向中国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