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是为本专题系列附加章节(属于其他专题的一章),其中内容可加深对信息与响应用于脑科学的理解。
42章 科学人性理论应用技术解说(之五)
3.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冲突
两者之间冲突结果的一般规律性是正面冲突无结果或理性一方处不利地位。一般产生良好结果应所必需的条件是:理性一方通过“间接博弈”达到取胜目的。理性直接面对非理性的状况被俗称为“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且双方冲突之下理性一方很容易感受到对方不讲道理甚至胡搅蛮缠。不过,那只是单边认识。
其实,理性一方所面对的冲突中的非理性一方,很可能并不是在有意胡搅蛮缠,而是综合知觉中对对方有不良感觉、有对立情绪,任凭你说什么不予积极响应。更严重的是那种感觉倾斜度可误解对方的理智和善意并对善意或良知产生逆反心理。
如果允许双方面对面冲突任意演变,结果只有一个:矛盾激化。理智一方在道理说尽仍不能化解矛盾之时,有人或自然而然达到“理性极限”且将在对方不良情绪的感染下也出现感觉倾斜,同样陷入非理性状态,产生消极情绪,甚者怒发冲冠。
理性与非理性的直接冲突,它属于一种人性矛盾的中间状态。它既可以转变成双方理智,又可能发展成双方均丧失理智。在理性与非理性冲突激烈的情况下,坚守理性的那方不能直接征服非理性一方;同样,非理性一方更无可能征服理性一方。
两种对抗表现是人性分裂的社会现象,与同一人的人格分裂病理相同。但凡高度理性智慧应避免与非理性状态发生正面冲突,而应寻找“间接博弈对局”,正面冲突没有好结果。
本书描述的“理性与理性”、“非理性与非理性”、“理性与非理性”三种冲突表现几乎是铁律。当然,作为社会关系表现的理性与非理性间的冲突结果多数是持久的理性征服非理性。
因为:理智一方能在挫折之后调整方式方法,针对非理性状态保持冷静或寻求“间接博弈对局”或运用非理性原理与之博弈:多干实事、或以身作则、或以情感人、或最终改变了对方非理性状态、或顺应了对方综合知觉响应条件。凡自觉利用对方综合知觉响应条件实施心理引导和改善的都是高级理性智慧的表现。
至于同一个人,因其自身人格矛盾所表现的理性与非理性之冲突,究竟同一人脑的理智能不能占上风?取决于三种因素:一是此人自身两种记忆积累所构成的精神作用力比重;二是有没有他人的理性引导以帮助其人理智占上风;三是有没有他人针对其不良的非理性状态加以综合知觉改善以化解精神冲突。后两条,正是心理专家化解人的思想矛盾和精神冲突所必须遵循的技术操作总纲。一切人的思想工作体现在技术层面的良策不超出这一总纲。
当一个承担着化解人性思想冲突——指不同概念体系间的冲突,或化解精神冲突——指人性结构两种记忆积累之间的冲突的“心理专家”,他兼有实施理性引导和非理性综合知觉响应方向改善两种技术良策时,他也有了化解人性矛盾的总策略。
从理论上判断:在上述总的策略指导下没有思想和精神冲突不能化解。也是说,同时掌握针对理性思维的概念系统引导方法和针对综合知觉改善方法的人,是人群中既有说服力且有感召力的人。相比之下,唯理性方法或非理性方式其对他人的影响力,只限于有限的或特定条件下产生效果。所谓“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正是崇尚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中华民族以其体现上述总纲的主体理念且模糊照见了人脑微观领域两种生化物质积累的构成状态和适应人性人格的结构性、波动性双重运动规律的正确理念。
其五,人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
“有教无类”的先哲智慧,当属于从主体理念上模糊照见了自觉概念积累对提升人性人格所起到的改善人脑生化物质积累之基础构造条件的客观作用。相比而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先哲智慧,则是主体理念模糊照见了人脑综合知觉积累相对难改的微观介质运动的自发而顽固响应特征及其链接通路习惯。
幸好智慧的中国古人没有把话说绝,“难移”不等于“不能移”。说到底,综合知觉积累不过是人脑生化介质构造的响应功能之一,是每个人在其习惯的生活环境中通过依赖性很强的各种“生活主映像”、“社会主映像”转为脑生化物质积累响应条件的链接习惯而造就的脑功能。因此,对人的既有的“本性”仍然可以通过感染力和依赖性更强的“生活主映像”和“社会主映像”来改善。当然,采用压制阻断原有“主映像”记忆的方法也可改变人脑响应条件。不过,后种方法对孩子们很灵,对成人不仅不灵或适得其反。
依据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判断:当人类社会体现微观领域自动化操作水平的“纳米技术”被普遍运用于医学领域后,人脑微观结构中的那些代表不良非理性状态的事物映像及其所积累的某些生化介质精细结构组合,是完全可采用微观外科手术实施“记忆摘除”的。届时,包括精神病患者、犯罪成员和吸毒者在内的人群,对其脑内那些依赖性很强、链接响应很灵敏的不良生化介质记忆组合,均可通过“记忆摘除术”来对其实现人性化的健康改造。
但要提醒一句,上述可预期的新科技手段不能凌驾于信息与响应的脑神经介质运动规律之上。过去的记忆可以被摘除,新的社会心理过程却仍然可能重复积累过去的映像感觉和概念定则。马克思的“存在决定意识”,还有由此演绎出来的“存在也决定响应”是永恒真理,是永远不可能被新技术革命推翻和颠倒的。
实验课题(NO:44)单靠基因药物能否根治心理疾患?
据《科学之谜》2002年10期载,有西方科学家发现维护心理自尊的生物基因条件,即大脑中某一种血清素(人脑内运动的神经介质)含量比重增减是心态稳与不稳的直接原因。
西方媒体为此乐观起来,也不曾想到“存在决定响应”的人脑微观物质运动状态与家庭与社会有密切关联。认为将来完全可以研制出维护心理自尊赢得信心满满的大脑血清药物。届时谁也不用为丧失自信心而犯愁而抑郁,人们只要带上“瓶装自尊”药物每天都能乐呵呵面对现实面对工作面对他人。是这样吗?
我们的实验设计是:如果遇到抢银行的歹徒把先生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先生是否立即掏出“瓶装自尊”喝一口?再喝一口!直喝到在人脚底下乐呵呵笑个不停为止?(幽默:果然如此,全社会是否看到了先生的超级顽强的自尊表现?)
原谅!笔者无意讽刺新科技而是提醒人性人格状态的最终改善,离不开社会关系的改善,更离不开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法律制度被用来不断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并非是自然科学能单独解决的问题。因为,人能否产生心理自尊的根本原因是人脑记忆存储联系外界的信息与响应过程所造就的人格问题。
正如刚刚诞生的婴儿,在他们尚未完成意识起源的初始响应时刻那目中无人宣泄于世的第一声强力哭啼原本就携带着自信自尊和自豪旋律。可是后来为什么有人连哭都不敢哭?为什么有人郁郁寡欢?有人知足常乐?有人坚强自信?有人忧柔脆弱?
是人脑以“主映像”为核心的综合知觉积累和其后链接自觉概念积累通过信息与响应环节为上述人性人格和心理心态的形成和演变,构造了人脑生化物质所积累的基础性响应条件。
笔者不否认“瓶装自尊”能够增减干扰心理自尊的血清素含量,但也不能忽略那种原本是自然的血清素含量作为生化信息在人脑中被骤然积聚的动力根源是什么?首先是生化记忆的激活和响应状态推动了生化介质的运动和传递。人的脑神经所激活的概念反应可以导致全身神经递质的链接响应。每一个人的两种记忆积累是产生自尊和调节自尊的根本原因;而社会环境,又是赢得感官感觉和人脑中枢神经链接响应并形成两种记忆积累的根本原因。
现实中,对那些拥有完善的自觉概念积累且具备常规理智的人来说,采用理性规则和科学思维方法引导能随时改变其人生活和工作态度。不过,人的“态度”改变只是服从理性目的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它并不等于其他改变,尤其是综合知觉积累所决定的自发行为动向,在不能稳定实现自控条件下它丝毫不会改变。
在西方国家管理科学理念中,基于所谓“利己理性”而把握的行为的确定性及其所采取的管理手段,其绝大多是用理性目标和理性规则改变了人的行为方式和表面态度。应该指出其中隐藏着不顾人性分裂和人脑生化物质良性循环条件的短期行为。
在那个经济发达的社会,管理者们完全遵从“利润最大化”理性目标原则把全社会带入了不全面的行为管理和过分偏重唯理性之极端,因此,也就率先造就出了数不清的精神分裂症,这显然冲犯了创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笔者相信:全球科学家终将认识到科学管理必须留下足够的管理空间让位于“社会主映像”直接为改善人脑综合知觉服务。这其中就包括社会各界管理者以自己贴近民众的自身形象去建立与民众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纯洁的情感联系。
其六,人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两种记忆积累。
美籍华人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商学院
那么,人的大部分“幸福感”的支撑条件和来源是什么?他还在探索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一位博士说:人的幸福感来自遗传。他用一对双胞胎一个做首席执行官另一个当管道工,但对人生满意度完全相同来支持上述他所作出的理论判断。显然,博士先生部分违背了人的本质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的道理。遗传的大脑基因只是造就人性的可变函数,更主要的还在于后天大脑记忆积累。
笔者认为:对理性的智慧头脑来说,人的多数幸福感来源于对人生哲理的理性思考;而对非理性感觉来说,人的多数幸福感则源于以“主映像”记忆为核心的综合知觉的链接优势。
山里的清贫之家比都市的有钱居民更快乐;白痴的憨厚傻笑比天才的负重情绪更迷人。因为,山沟里生活环境远不如城里的豪华奢侈而强烈刺激人的感官感觉和欲望;因为,白痴的脑内生化物质记忆积累远不比“天才”的记忆负担更复杂更沉重。
(2005年加注:本书2004年将书稿此章上述判断在北大浙大经济学论坛挂出后引起各方关注。同年,零点调查公司CEO访问笔者所在单位后即着手立项调查。《2005中国社会蓝皮书》公布零点调查公司有关“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数据分析显示:农村居民幸福感普遍优于城市居民,证实本书结论。)
如果全社会日益增多的财富积累反而把人们引向了越比越痛苦的精神深渊,那么,财富所创造的那些奢侈豪华生活的“社会主映像”和“生活主映像”也就成了现代都市人时常陷入极度痛苦的精神陷阱和灾难。如果认为幸福就是占有财富,甚至进一步量化为“几套住房、数辆轿车和一群小蜜”,则必然导致人们精神生活中的自觉概念系统与综合知觉积累发生链接机制的错位而造成两种积累的分裂和冲突,那才是真正的精神深渊,很痛苦,不幸福。
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是赢得幸福感的基本物质条件,社会所提供的方便生活方便工作的现代化条件是增强幸福感的物质条件,其余幸福感则来自人脑各不相同的包括情感记忆在内的综合知觉积累和自觉概念积累两种生化记忆所提供的精神寄托与感受。
其七,科学人性理论应用技术解说之阶段结语。
凡是人都是不完全理性人。凡是人的社会其在发展进程之中皆不能保证人脑自觉概念系统积累将不再面临新的挑战和发生新的紊乱。把握人的精神世界必须把握综合知觉积累的先导作用。此外,当人脑的综合知觉积累和自觉概念积累带有民族性和阶层性特征时,人的人格人性便会烙上民族烙印和社会阶层烙印。
本章到此,即是两种记忆积累关系、理性与非理性关系、人性人格健康等方面的对应关系和互动关系之研究暂时结束。下一章接续“意识起源七段论”完成意识起源揭秘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