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加大新股发行提高股市波动容忍度泼一瓢冷水


            金融界专栏推出了署名陈向荣的文章《提高新股发行(IPO)对股指波动的容忍度》笔者的观点十分明确,这种观点是很偏颇的,值得探讨的。

      什么叫提高新股发行对股指波动容忍度,上涨皆大欢喜没有必要奢谈提高新股发行对股指波动容忍 度问题,言外之意就是要提高新股发行对股指下跌的容忍度了,不管股指如何下跌都要加大新股发行了,新股大扩容不要考虑股指点位问题,更没有必要考虑投资者感受问题,也没有必要考虑市场承受度问题,难道投资者进入股市就只能奉献不能获得收益,长期以来七亏二平一盈利就是股市建立的宗旨吗?真是岂有此理,要用新股大发行硬生生把股指砸下去,难道新股发行就不应该考虑指数下跌问题,匪夷所思。虽然指数不是监管目标,但是笔者认为维持股指平稳运行是每个政府的职责,不能让股指出现大幅波动这是全世界管理者的重任,更不能让新股成为砸盘元凶,美联储如此,美国证交会亦是如此,当然方法因各国政治经济和股市制度差异,各国采取的政策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次贷危机期间美国直接向上市公司注资美联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日本直接利用养老金和央行直接买进股票,现在日本央行都快要把某些公司流通股买完了。
      就新股发行对股指运行影响而言,作者提出“IPO对股指的涨跌不会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国外成熟市场也常有波动,但没有人将市场波动归罪于IPO。A股股指的运行及其方向,决定于A股的基本面或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基本面改善了,强劲了,你要想它跌都难。”笔者觉得非常悲哀,这是一种一叶障目的观点,作者与其他一些专家一样忽略了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中国缺少退市制度良好的减持约束,而美国有着常态化的退市制度,近十年以来,上市公司存量数目不增反减,股权再融资几近绝迹,加上上市公司不断回购股份和加大现金分红力度,上市公司家数基本持平,市值增加主要得益于股价上扬而不是存量公司扩容,市场资金越来越充沛,所以市场根本不用担忧市值过快增加问题,也就不要担忧新股扩容问题,何况美国股市没有公司会把上市当成福利,也就没有太多融资压力,新股发行总是处于可控状态,而中国则是完全相反,退市制度就是一个摆设,今年到目前为止只有两家退市,而上市新股高达百家以上,再融资规模是新股发行的十余倍,加上产业资本不断减持存量公司规模和总股本快速增加,流通市值以几何级数增加,市场资金越来越紧张,新增市值与新增资金矛盾越来越尖锐,所以市场对IPO节奏十分敏感,一旦新股扩容加大,新增资金就往往出现脱节,导致股市大跌,加上新股节奏没有形成市场调节力,发行人把新股上市作为一种巨大福利而趋之若鹜,就容易出现竭泽而渔式融资。
      如果作者不信笔者的观点,笔者最喜欢用数据说话,如果把股份回购和现金分红都看成是对投资者的现金回报,有学者统计2006年-2015年美国资本市场回报给投资者是5万亿美元,而且2003年以来美国上市公司分红回购金额远远超过融资金额,净融资金额为负值,而中国则是相反,只有政府暂停新股发行救市没有公司自动停止上市的,逮住机会就会毫不迟疑发行股票,从上市公司来说,逮着机会就不断增发融资,现金分红是很少的,因此2006年-2015年累计净现金回报为-3.9万亿元。从数据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出为什么中国要控制新股节奏了,为什么担忧大扩容了。
 任何一项政策都要考虑一国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照搬照套,这不是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是不切实际的唯心主义观点,注定是要失败的。回归中国资本市场历史,每一轮新股暂停都是在疯狂新股发行导致市场极度恐慌以后,难道科学发展讲了那么多年,中国股市依然要承受大跃进发展流毒吗?
  纵观陈向荣三个观点,其前提是资本市场必须承担支持实体经济的重任,必须承担化解金融风险的重任,必须承担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任务,这种观点其本质就是延续中国股市建立之初为国企脱困的初衷,就是圈钱,针对股市定位,社科院在《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提出,政府应该把监管放在首位,监管者的职责就是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规则,维护市场的“三公原则”,不要让股市监管者承担经济发展任务或目标。如果让股市监管者承担与其角色不匹配的任务,则未来的股市还要重复发生类似的股灾。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上亦指出,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股市要立足于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强发行、退市、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行为。
      显然陈向荣的三个观点一、加大IPO等股权融资力度,是当前我国稳增长极其迫切的现实需要。二,加大IPO等股权融资力度,提高直接融资占比,是防范和化解我国金融风险的客观要求。三,加快IPO股权融资节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转方式、调结构。再一次把股市作为简单保增长手段和一种特有的任务,没有离开股市工具论的初衷,这与权威人士观点是相背离的,至于恢复融资功能是与保护投资者利益并重的,不能过度偏离一方而应该找到一个动态平衡,过度看重融资投资者利益何在,绝大部分投资者盈利就在于获得股价上扬的价差和获得适当的股息率,如果加大新股发行对股指下跌的容忍度,又何来保护投资者利益,因此新股发行是恢复融资功能的第一步,但是绝对不能竭泽而渔无底线融资,要保证股市大致平稳运行,更不能让新股发行把股指砸下去,这是与权威人士股市定位相背离的。
     实际上股市不管你多么快节奏发行,年度融资很难超过2000亿元,这样一点融资规模相对于银行信贷年度新增数万亿元而言,简直皆是杯水车薪,相对于数千亿元债券融资而言,也就是毛毛雨简直不值得一提,因此股市加快新股发行对实体经济影响不大,不要过度夸大股市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就是每个交易日日均发行两家公司,年度融资公司也就是400家而已,每个省平均摊派的话也就是十多家公司而已,能对一个省的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相对于十万余家公司来说,就是九牛一毛,能有多大影响,但是如果我们算一笔债,新股加大发行导致指数下跌10%的话,市值损失就是5万亿元,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损失。就会影响到某些人的消费和生活。去年上半年就有很多人因投资股市失败而返贫。
  基于陈向荣三个观点与社科院蓝皮书和权威人士对股市定位的迥异,只有认定社科院和权威人士的说法是错误的,才能推导出陈向荣的三个观点是对的,如果认定社科院和权威人士的观点是对的,陈向荣的立论基础就无复存在,长篇大论都成为废话,笔者认为权威人士的讲话是政策制定依据,应该是指正确无误的,社科院的观点和权威人士的观点又是不谋而合,说明两者之间有着共同之处,有着先见之明,因此笔者认可两者的观点,因此只能否定陈向荣的观点。不知道陈向荣是否认同笔者的简单推论。
   陈向荣指出
  一、加大IPO等股权融资力度,是当前我国稳增长极其迫切的现实需要
 其主要论点是民间投资大幅下滑,而银行门难进,大量实体经济融不到钱才导致民间投资下滑,这种观点是很片面的,中国央行公布了7月份金融数据,   中国7月M2货币供应同比10.2%,预期11.0%,前值11.8%。中国7月M1货币供应同比25.4%,预期24.0%,前值24.6%。中国7月M0货币供应同比10.2%,预期7.0%,前值7.2%。截至6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44.36万亿元,流通中货币(M0)余额6.28万亿元。以此计算,单位活期存款约为38万亿元。也就是说企业中有38万亿元资金除了维持日常运转以外,还有一大部分是找不到投资方向而选择存放银行。企业哪里有缺钱的迹象,是钱太多了找不到投资方向。
    因此中国经济目前不是缺少资金问题而是缺少能够覆盖融资成本获得良好回报的项目。不知道陈向荣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新闻事件,实体企业卖掉工厂,投身到炒房大军之中。
    因此陈向荣观点“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普遍状况是:有项目的没有资金,有资金的没有项目,资金严重的脱实向虚”不是很客观,只要是好的项目,有发展前途的项目,是不愁找不到资金的,银行不发放贷款,风投也有,基金也有,都很愿意投资,市场流动性到处泛滥,何况银行也很愿意对优质项目投资,现在银行不是没钱,而是找不到好的项目放贷。关键是项目好不好,而不是一厢情愿的说好而得不到市场认可。
   这个时候即使让其上市融资,募集到更多资金也会无济于事的,要么投向不产生任何效益的项目当中,要么就是随意更改募投项目,要么就是补充流动资金,要么就是用于购买理财资金,据统计,15年初到11月份已有534家A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累计金额近40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家数目前已超过去年全年的412家,金额则超出同期约两成,到了16年截至8月16日收盘,沪深两市共有207家公司披露了持有证券的数据情况,累计投资金额达1237.48亿元。此外,今年上半年还有309家上市公司购买了1529.27亿元理财产品,两者合计高达2766.75亿元,可见部分上市公司是不务正业的,没有从事实体投资而是热衷于投资金融资产。
     可见上市公司获得资金以后,也不是都如陈向荣预想的一样,意味着具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股份公司低成本获得了一笔可拓展相关业务的资本金。资本的逐利性,驱使着股份公司经营者在资金运用时谋求利润的最大化,也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去获得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产出,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上市公司获得了巨大资金以后,如果整个实体经济缺少可投资标的,上市公司获得资金也不是投资实体,而是成为了资金套利游戏,这样的融资对实体经济有何益处。
 因此目前整体而言,中国实体经济并不缺少资金支持,但不排除部分公司诚信问题抵押资产问题得不到银行资金支持,而无法获得经营所需要资金,但是这部分企业是根本不具备上市资格的,没有诚信的企业来到资本市场也就是一个骗子,能为投资者带来什么,恐怕只有酸楚的亏损,只要具备上市资格的公司,在当地都是知名企业,经营业绩较好,缺少优质贷款资源的银行一定趋之若鹜,纷纷上门要求放贷,根本不会等他们上门求贷。因此不存在任何融资问题和资金问题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发展。
   作者认为“你就是进了银行的门,你面对的也是高利贷!在资本市场上,尽管进入门槛很高,而我们现在仅在等待IPO的排队企业仍有800多家,还有新三板、新四板数以万计的准排队企业!是市场上投资者没有申购新股的意愿吗?恰恰相反,新股认购倍数以成千上万计,新股中签率仅为万分之几!我们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回落,并与消费市场持续向好状态背离,完全是我们现有不合理的投融资体制造成的!”银行是不是高利贷,现在银行一般贷款利率并不高,也就是6%上下,像抵押贷款作为优质贷款利率只有4%多一点,这样的融资利率如果都不能承受,企业投资项目是有问题的,至于IPO堰塞湖该如何看待,是真的求资若渴吗?是真的缺少发展资金吗?恐怕未必,其中有很多公司负债率就远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根本不缺钱,再者很多公司IPO前突击大比例分红,这是缺钱吗?其中很多是挂羊头卖狗肉,是为了以后套现而来了,为了政府补贴而来的,因此很多项目都是为了上市而拼凑的,君不见有多少公司更改了募投项目,有多少公司募投项目进展迟迟不如预期,有多少公司上市以后就业绩变脸。至于新股火爆那是有种特色的,是一种虚火,就是二级市场跌的没了影子,新股依然火爆,而且二级市场越跌新股投资越欢,在中国弱势市场炒新是一个传统。投资与消费虽有关系但不是绝对不是高度相关,投资不可能都是投资消费品吧,其中更多的是工业项目。
    二、加大IPO等股权融资力度,提高直接融资占比,是防范和化解我国金融风险的客观要求。
   依靠单纯银行间接融资是有一定风险,发展直接融资是全世界的一个方向,但是别把发展方向搞错了,美国发展直接融资不会是依靠股权融资而是依靠各类债券融资,2014年全球各地共有1206宗IPO交易,融资总额达2565亿美元,较上年分别增加35%及50%,全球IPO融资额创下了过去四年的新高。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创下734亿美元的集资总额,但扣除阿里巴巴250亿美元以后也只有376亿美元,剩下当中还有很多属于世界各地公司到美国上市,这样的一个融资额,笔者认为占美国整个社会融资额并不大,是无助于提高美国直接融资比例的,。以中国为例, 2010年今年共有349家企业IPO上 市,超过2007年至2009年三年发行数量之和。募集资金4921.31亿元稳坐世界头把交椅。2011年A股IPO共有276只新股发行,累计募集资金2720.02亿元,两年被市场誉为大跃进式扩容也只有7600多亿元,而同期银行新增贷款不低于12万亿元,仅占6%左右,所以依靠股权融资,不管你如何大跃进式扩容对降低杠杆没有太多意义,关键在于债券融资。
    作者认为“(银行贷款)在经济下行阶段,这部分杠杆资金就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当企业经营发生亏损,不能正常还本付息时,企业的风险就变为银行的风险;当社会大面积出现这样的情况时,银行的风险就会变成全社会的金融危机!”但是“(股权融资)即使是公司经营失误造成亏损,此风险也仅发生在公司内部,或者说这种风险只在个别企业小面积发生,不会发生前述债权融资引发的社会风险。”作者显然是犯了错误,间接融资放在一个大面积的经济危机当中,从而夸大间接融资风险,而把直接融资放在一个狭隘的个体上面,从而夸大直接融资的好处,这种不公平下的假设推导出来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是难以服人的,如果经济下行,导致大面积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不能正常还本付息,上市公司也不能例外,也会出现大面积亏损,因为上市公司一样欠银行的钱,不可能上市了就不欠银行的钱了,一样会导致银行风险,银行风险一样会演变成金融危机,比如美国次贷危机,很多上市公司就需要美国政府紧急救助才能渡过难关。
   作者指出,我国银行业不良贷高企充满风险,因此通过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大幅度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我们实在是等不起、缓不起了,不能再将之停留在一般号召上了。我国直接融资占比畸低的现状只要一天不改变,我国金融风险的警报就一天不解除!上市公司是市场优质公司,银行放贷趋之若鹜,如果优质公司都上市了,大大减少银行资金了,银行就能得到好处,就能化解金融风险,对银行而言恐怕失掉的是市场最优质的客户和最优质的资源,银行优质资源不能放贷,那么充沛的银行流动性放给谁,放给没有诚信没有经营业绩的企业,那是增加风险而已,如果不放贷,银行资金是有资金成本的,不发放贷款何来利润,岂不是白白浪费资源让自己遭罪,那就只能是资金空转,对银行来说,根本上就是不希望优质公司上市来向自己多多贷款,而希望劣质公司到资本市场圈钱,不从自己手里贷款,因此以发行新股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来化解金融风险只是一种骗人把戏而已,对银行而言更多的是一种伤害一种优质资源的流失,利润的失去,而不是风险的降低。如果银行降低身段向劣质公司放贷就是增加风险,而劣质公司是不可能上市的,这就是矛盾之处,问题的症结所在。
    所以大发新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银行业影响不是陈向荣理解那样降低风险而是增加风险,负面作用多过正面作用。
  三,加快IPO股权融资节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转方式、调结构。
   就转方式调结构而言,关键在于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发展方式怎么转,经济结构怎么调,与资本市场关系不大,更多在于风投阶段,也就是产业孵化阶段,因为新技术新形态盈利不确定模式不确定,需要的是风投的风险投资,而不是资本市场 的融资,资本市场融资与风投风险投资是两码事。因为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都已经进入了稳定盈利的相对成熟期。即使如作者指出那样“经济结构调整的要义之一,就是要在淘汰旧的、过剩的、落后的产能的同时,置入新的、先进的产能。显然,置入新的、先进的产能,就需要有新的资本金和投资主体”资本金的注入也不一定要使用股权融资也可以使用债券融资和银行信贷融资,如果总想着到资本市场捞取不用归还的免费资金,这样的公司是不会为投资者带来收益的。
  对于优质公司而言,创始人是十分看重自己股权含金量的,一般不希望通过发行股票上市让自己股权被稀释,比如华为老干妈等等优质公司一直较为排斥公司上市,当然也有很多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自己,尤其是一些高技术公司,比如中兴通信等。因此上市并不是华山一条道走到黑而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作者认为“公司上市募得的资金,公司管理层为了保证股东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所上马的项目,势必选择符合市场现实与潜在需求的,和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规划、政策的。否则,企业就会短命,股东的投资就面临损失,全体股东就会用脚投票。所以,让更多的企业上市募资,使社会置入更多的新的、先进的产能,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企业的产品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必将得到更好的调整和优化。”企业发展战略要与国家大的产业政策相符合并没有错,是一种政策的睿智和敏感性,但是微观上来说,笔者认为企业的发展更要与企业自身所处环境相符合,首先就是确定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的特色,定出发展的方向,制定长远产业规划,做强做大自己,而不是心急浮躁的追逐热门追逐潮流,在中国股市不缺少对概念的追逐,比如养猪的、炼钢的、造车的、挖煤的都去玩游戏拍电影,反正市场啥流行就做啥,这也是中国股市致命所在,到头来没有几个是真正成功的。钢铁是中国的骄傲,结果一窝蜂上市募资扩产,好,几乎全行业亏损,煤炭是黑金,好,结果是几乎全行业亏损,接下去是新技术新能源,光伏、风能、LED,再接下去笔者认为恐怕就是锂电池产业链和影视传媒。正是对热门的追逐才导致企业短命,股东面临巨大损失。因此企业上市融资并不是追逐题材,而是找准定位,在细分行业做大自己,360行行行出状元,并不是动不动就募集资金扩产寻求份额占有率,那只会加大竞争,让一个行业快速沦落。
   实际上中国公司上市带有太多功利性色彩,作为企业发展的终极目的,这是中国股市一大弊端,在这样情况下,公司上市对中国经济的带动刺激作用是大打折扣的,他们上市不是为了做大做强主业,而是为了股权增值,所以一到了股份解禁之日,就挖空心思制造题材,推高股价,高位套现离场,甚至于很多高管直接离职方便套现,这样的公司上市反而是一种伤害,陈向荣可以看看有多少高管辞职,是为了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套现股份,在减持制度进一步得到规范以前,上市的副作用都不可低估,有的公司上市就是为了通过控股权控制资金运作,损害侵占上市公司利益,从而损害投资者利益。

    作者认为“ 加大和加快IPO的力度和节奏,势必改善A股的基本面,改善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也势必有利于A股的稳定向上!”这个东西不能说的太绝对,要更为客观,加大新股发行对市场资金面有巨大冲击,对股指影响负面作用不可低估,至于会不会改变A股基本面也值得商榷,如果不严加审核严加管理,上市公司质量不保证,哪来改善基本面,像现在一样,很多公司上市就业绩变脸,而且变脸速度越来越快,变脸幅度越来越大,能改变A股基本面吗?至于改善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客观存在,但是这个改善程度有多大,我是没有太多数据可以佐证,但纵观陈向荣文章,也没有历史数据可以佐证,因此对加大新股发行支撑股市稳定向上,笔者谨慎持怀疑态度。

   现在世界金融市场较为动荡,人民币汇率跌跌不休看空中国经济金融甚至做空中国的人士大有人在,在此关键时刻,绝对要稳住资本市场走势,不给做空中国的人士有可乘之机,以加大新股发行提高股指波动容忍度的提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有害无益的,一旦股指下跌空间打开,只会给某些人士做空中国提供机会,从而影响中国经济转型和改革的进程。但是话说回来,适当的新股发行为投资者打开投资窗口是一个双赢,利国也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