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宁通卖房保壳折射中国经济的悲哀!


    中国金融市场不乏新闻,今天股市走势死水微澜,但是股票市场却是被新闻搞得鸡飞狗跳,一则*ST宁通B买房保壳不仅刷爆朋友圈,也让财经媒体着了魔,成为很多财经网站的重要新闻。

      *ST宁通本来是一家默默无名鲜有人知道的上市公司,因为频临退市命运,急着保住壳资源,但是搜肠刮肚也没有好的方式,无奈之下就选择卖出两套房子,好!这下成为了财经网红了。
     *ST宁通04年为了住北京办事处的需要,给职工和办公用房购置了两套住宅,当时房价只有7000多元一平米,花费大约214万元,16年经折旧以后账面价值只有区区130万元左右,但是正是这130万元的账面房子成为了*ST宁通的救星。据金融界,这两套房竟然是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槐柏树街学区房,现在已经是10万一平都有价无市了,当年买的时候不过是7千多一平米,增值了13倍啊!
    据公告的评估价显示,两套房产的账面价值为129.74万元,但评估值为2272.62万元,增值额为2142.88万元,增值率1651.68%。公告中称,初步估算房子转让成功后可产生净收益约1200万元。
   我们再来看看*ST宁通的经营处境, *ST宁通B 的2016年上半年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3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110.91万元,同比增负27.06%。
     公司已经辛苦经营下来,在实现8.35亿元营收下,居然亏损了2110.91万元,而卖掉两套房产,就轻松实现了1200万元净收益,做实业真是不如炒房,难怪上半年有媒体报道很多广东企业家要卖掉厂子参与炒房。
     买房保身的不仅仅是*ST宁通,还有地产公司,据9月14日*ST新梅公告,其控股子公司拟将所持有的新梅大厦部分办公用房出售给公司关联方上海鑫兆房产发展有限公司。这8层整层办公用房产权将以单价不低于人民币1.60万元,总价不低于人民币1.50亿元的价格出售给鑫兆房产。初步估算交易完成后,将大幅增加上市公司的利润,达5500万至7500万元。地产公司大亏本地产价格暴涨,真是匪夷所思。
    作为中国公司的佼佼者,上市公司命运也好不到哪儿去, 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以2016年中报为准,A股2917家上市公司中,有763家上市公司的半年净利润不足1500万元,占比达到26.16%,而这一报价不过是深圳市区一套位置较为优越、稍具品牌优势的商品房而已。这一数据直指中国地产对经济的拖累。
    房地产价格过高,尤其是一线城市和某些二线城市过快上涨的房价,目前一线城市房价动辄过10万元,一套房子动辄千万元,这不是常人所能承担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无法承载之痛,过高的房价、地价和房租吞噬了实体经济的利润,挤压着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有评论尖锐指出:“ 房产价格高企,一方面实业利润望其项背,有什么人还有意愿去做实业?另一方面经济成本不断上升,场地、人工都在涨价,实业收益捉襟见肘,还搞得下去什么实业?”
    确实上半年中国经济之所以没有出现失速,就在于地产投资还一枝独秀,但这样的畸形市场能维持多久呢?难道地产真能一枝独秀支撑中国经济?难道中国经济不需要转型就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新的腾飞?难道飞涨地产价格就不会导致阶层固化而伤害公平性?今年上半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达20029.03亿元,占新增贷款46.58%。其中,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新增按揭贷款比例超过上半年新增贷款的一半,分别为64.01%、62.71%、57.07%和55.30%,7月份信贷数据仅仅增加4636亿元,环比少增9164亿元,但是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4473亿元,也就是说居民新增房贷占7月份新增贷款100%,8月份数据虽然不像7月份那么难堪,但房贷依然占据了70%新增信贷。
   与地产信贷高烧不退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民间投资大幅下滑, 2016年初以来,我国民间投资增速出现了近几年来尚未有过的严重下滑局面,1-7月,其累计同比名义增速降至2.1%,就民间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来看,2016年1-7月,该比重明显下降至61.4%,2016年1-7月,利润增速虽只有6%左右,但市场赢利预期已不再被看好。民间投资只好选择观望,以避险。利润增速下滑与地产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上涨不无关系,因此如何平衡地产价格与实体经济平衡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
     地产价格暴涨,土地价格水涨船高,今年更是一个地王盛出的年份,地方政府卖地收益自然是收获颇丰,在地方政府美滋滋数钱的时候,实体经济因为地产飞涨,人工成本急升,陷入了生存危机,地方税收也会大大降低,就业危机也会不断席卷而来,因此美滋滋数钱的背后是隐忧不断而来。
  地产市场过度火爆,也同样让资本市场很受伤,今年以来中国股市依然是蒙羞与世界股市,成为世界垫底,就在于大量资金从资本市场逃逸出去,参与炒房大军,为了炒房,市场也是不择手段,居然出现了零首付或者是首付贷,杠杆率之高让笔者侧目,完全把权威人士的警示当成耳边风。树不能长到天上去,一旦让老百姓储蓄泡了汤,那就要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