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头时代,年轻人怎么办?


 人人都在谈论买房子。这不是黄金时代,而是砖头时代。

 

 

人还是那么多人,以前卖不出去的房子,现在为啥成了香饽饽?

 

 

 

给个栗子

1. 一线大城市的例子,记得1998年左右,上海市中心的房子5000多元一平,我朋友从广东跳槽到上海工作,他赶上了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个税抵扣房贷的政策。政策规定,凡1998年6月1日至2003年5月31日期间,在上海购买或差价换购商品住房并在上海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中外籍个人,且是商品房产权证的法定拥有人,可在这一时期内享受购房后起算的个人所得税抵扣。这项政策也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1997年上海的住宅销售面积是617万平方米,1998年就达到1057万平方米。
 

2. 三线城市的例子,2002年,我在汕头买入人生第一套74平方的小两居。当时准备结婚,动过租房结婚的念头,感谢丈母娘,最终逼着我买房。新房旧房,市区郊区,我前前后后总共看了十几套房子,最后选定了零首付的市区边缘楼盘的现房,首付2成由开发商垫付,分两年还清;其余8成银行按揭,十年还清。手头仅有的3万元除了缴契税和杂项费用,还刚好够装修。买入时价格1900元/平,现在市价7000元/平。
 

3. 睡城的例子,惠州大亚湾(毗邻深圳)曾经是媒体广泛报道的睡城,大量的空置楼盘,我非常佩服那些盖房子的老板,那是多大的胆。而笑笑之后,再也笑不出来了。当年4000多的盘项目均价破万。当地媒体西子房产2016年3月报道,庞源御蓝湾均价先跳涨原来的9500元/平方米涨至12000-13000元/平方米;锦绣壹号、缤纷TOWN5栋精装公寓均价由原来的10000元/平方米涨至13000元/平方米,大涨3000元/平方米,现在很多楼盘之间报价20000元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王烁给出了房子涨价的原因:中国房地产市场过去20年的爆发性增长,有三个主要动力:房改,人们被赶向市场,向市场要房子;城市化;货币政策长期处于宽松状态。现在这三个动力中,房改的动力已经耗竭;城市化还在中途,但肥美的一段已吃完;剩下的主要动力就是货币政策。三足鼎立,现在剩下一个半。

 

  1.  

    1是央行滥发货币吗?还是个人发行货币?


     

童大焕老师在博文《金融时代  人人都是货币发行者》写道,

 

“任何社会都是一个“三元社会”,每个时代都深刻地包含“三个世界”:赚多少钱花多少钱的那些人,只生活在M0的世界里;那些赚多少钱还多少有些活期存款的那些人,只生活在M1的世界里;那些赚了钱还有定期存款,或者向银行有借款(变成了其他人的各种存款)的人,才是活在M2世界里的人。
 

金融成为继货币之后人类第二伟大的发明以来,人们可以通过信用贷款、房屋按揭等形式向自己的未来借钱,M2增量迅速增大。而M2,正是推高房价的重要力量。我们每个人,在通过银行按揭买房的时候,就相当于在印钞票!

比如一个家庭A30年按揭、基准利率,月供能力是5307.27元,那么他可以贷款100万元,2成首付,购买总价125万元的房子。虽然他们的月供能力只有5300元(这是当下中国相当多的家庭都能承受的月供),但他们却相当于印刷了100万元的货币在社会上流通!

而这125万元被卖房人B拿到手以后,他又可以以此为首付,购买总价625万元的房子(也以2成首付计),相当于B又创造出了500万元的货币!”
 

  1.  

    2买砖头一定是赚钱吗?


     

买房子赚钱,这是捡破烂的老太太都知道的秘密。你看房子不只是北上深才涨,也不止环大都市圈涨,从2016年夏季开始,尤其是6月之后。“全国房价”开始了疯涨。合肥房子,号称一年之内翻了三倍。从1万~2万~3万。福州房价,半年一倍。苏州金鸡湖,号称去年9~11月。三个月就翻翻。武汉楼市,不知不觉也3万多了。

 

为什么很多人感觉收入赶不上房价,万钊《房子是抗通胀的好资产吗?》说“通过预支未来收入来购房,相当于加杠杆提前消费,这是可以理解的,而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预支收入购房时,会使得房价涨幅超过收入增幅,而这会吸引更多人选择预支收入购房,这个循环会自我强化。而这个循环最终能否持续,取决于未来收入的增幅能否覆盖房价的涨幅,即未来收入现金流能否覆盖房贷的现金流。”

 

投资界有个共识,投资没有规律可循,如果有人发现了一条规律,那么这条规律很快就失效了,只有先来者赚钱,后面的只有接棒的命了。
 

  1.  

    3负债一定是好吗?


     

现在的大城市能人都是尽可能从银行多借钱,借的时间越长越好。真是无债的苦兮兮,欠债的笑哈哈。

 

《泡沫破裂后你就买得起房了吗?看看日本地产泡沫破裂后的平民生活》,作者仲道与川濑关于日本泡沫的对话很有趣!

 

“想必那个时候,大家的收入一定非常高了”,

“是啊!最不景气的公司,每年的奖金也有半年的工资”,

“挣这么多的钱,大概也只能买地买房了”,

“是啊!每年的奖金就可以还购房按揭了,谁会想到会发生后来的事情呢”。
 

  1.  

    4未来应该怎么办?


     

未来会怎么样?

陈功在最近的博文《如果沿用老套路 中国将错失罕见战略机遇期》说,对经济趋势则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是同意官方口径,认为经济走势开始胜于预期,重要数据企稳后就是经济回暖,政府部门和体制内的经济学者多持此意见。

 

  第二种是市场派的意见,认为一两个月的数据向好,只是政策加力的表现,不是经济走势出现转变,目前经济下探还没有到底,可能出现反复。这种观点认为,8月多项经济数据反弹,一方面与洪灾影响消化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地产销售带来的投资超预期有关。

 

  第三种意见是学院派通过多项数据分析,相信中国经济回暖要等到2018年以后,并认为中国经济整体风险仍然存在,甚至存在不断积累的可能。

 

我个人赞同市场派的意见。中国的经济到了一个大的调整期,明年看不到希望,后年也看不到,这几年对于企业家和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熬过去。

 

买房子和买股票,买基金一样,还是有专业的。不是人人适合炒房。现在一线城市都已经是千万级的水平在转来转去。普通的三四线城市,看得上的房子也要一百万了。

 

如果今天你投资买房,最好的方式是找专业人士做一次私人订制。

 

如果自己做决策,一定要管理好收入与支出!稳健保守的投资原则是房租能超过月供,带来正的现金流!不能把投资寄托于未来价格的大幅上涨之中!

 

个人买房子决策,也可以简单用一下贴现率模型,根据资金的成本确定一个自己用的贴现率(或是用银行贷款利率),并做未来现金流假设,假设房子出租,每年能带来的租金和几年以后预期的升值带来的现金增加。在上投资课的时候,老师再三强调,如果你的投资收益主要是靠未来的残值(即房子的升值),你要特别小心。因为未来房价一定高过现在的假设,并不是普遍适用的。


目前看只有一线城市的部分楼盘和强二线城市的部分楼盘有稳定的升值空间,其余地区的升值都是浮云,因为大城市的优势体现为集聚效应,更多的高素质人口聚集在一起,就会有更旺盛的创造力,更多相同和不同行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并提升效率,能支撑高收入的就业人口,高收入的就业人口才能支撑局部的高房价。安居乐业,业是第一位的。普通人即使不用模型,在脑子里也要有个概念,即所谓的资产,是每个月能给你赚钱的母鸡。投资就是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博弈,有些专业知识,赢得概率会大一些。
 

 

 

在电影《华尔街永不眠》中,在金融危机开始之前,老头对年轻人说,这是20万的支票,花了吧,孩子,不要去投资。如果你的钱不多,又年轻,不如花在自己身上,学知识,涨见识,娶老婆,生孩子。这是晋文对年轻人的建议。

duer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