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顾客有“表演”的“舞台”,企业需要借用或创建一种“情境”,这是活化剧场的物质支撑。在后物欲时代,人们喜欢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处的场景,以及场景中自己浸润的情感。商品不再是作为传统的物品,而更多是发轫于场景的体验。据此而言,“产品即场景”。支撑场景的核心要素有三个,即:体验的层次感,以造就场景的真实性;足够真实的细节,以吸引用户加入;拥护者养成类体验,并把控制权交给用户。具有吸引力和传播力的场景应符合三个标准:本身有内容,有让人想转发的欲望;足够真实,让人有体验的动力;形成一种基于亚文化的人格,让人愿意参与和亲近。
在现阶段,化石型旅游资源开发中通常采取异地集中、室内保护的方式,通过图片、实物、文字等手段进行简单的展示。这种传统利用方式没有向旅游者提供这些旅游资源生存的情境,更没有创设有视觉冲击力、心灵感染力的新消费场景,难以受到市场青睐。化石型旅游资源管理机构应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和网络优势,整合外部资源,提升信息解译、文化创意、科技运用为主的创意能力,结合资源特质和社会需求,整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创设旅游者喜闻乐见的情境,让旅游者在情境消费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应该指出的是,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的“情境”既可以是现实存在、可以触摸的真实场景,也可以运用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将其设计并不存在的虚幻场景。在这一策略中,台前的物化因素通过完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构建感观维度,通过现场模拟等技术展示前台和幕后的舞台布置,满足视觉要求。例如,都江堰景区内举行的官祭仪式,是一种舞台化展演,是对古代祭水仪式的模仿再现,游客只能远距离欣赏;景德镇古窑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等景德镇传统名瓷的制作过程,是一种现实的场景再现,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并参与。笔者为昆明东川区提出的基于5D技术的泥石流爆发体验馆,则是一种虚拟的场景再现,但给游客带来的则是无距离、全方位的深刻体验。(来源:李庆雷,董培海. 基于剧场理论的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策略研究[J].旅游研究,2016,8(5):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