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冶三代人(株冶60年庆征文)
今年,株冶60岁了。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很短,但相对株冶的职工,却是三代人的奉献与承担,也是大多二代、三代株冶人的出生地,他们习惯把这里填写成家乡。
第一代株冶人把株冶当第二家乡,是因为他们的来源很广泛。父亲从中南矿冶毕业先分到中南冶炼厂,后 因为中南冶炼厂停建,他们那一批人全部从新化来到株洲,他们是株冶的第一批知识分子。第一批株冶人最多的是从湖南各地招来的工人,他们是株冶的基石。记得刚上班那会,班里的刘师傅就经常说他们的往事:走路上、下班,回去还带几块砖头,起生活区用。他还时不时用手指着那拖变压器用的小铁轨说:“那都是我们用肩膀扛出来的。”
住二区时,楼上有个老人,老伴去世早,儿子们也已经成家,她一个人住楼上的一个套间。那时她眼睛已很不好,看人很模糊。和我聊天的时候,才知道她是沈阳来的。沈阳冶炼厂当时是株冶的老大哥,有一批人是带着技术来支持株冶的。问她想不想回沈阳,她摇摇头,说:“回不去了,家在这里,这里就是我们的根。沈阳虽然还有些亲戚,但我们回去终究成了客人。”
第二代株冶人大多是株冶子弟,那个时候国企福利待遇好,招子弟进厂也是福利之一。我是读了株冶技校进厂,在工厂当电工;很多同学参加株冶的招工考试进厂,他们是冶炼工。那个时候的考试并不难,我记得的同学都进厂了。当时大家对株冶归属感很强,就是有子弟读大学,毕业后大多首选就是回到株冶,在难进厂的情况下,许多人还用当兵的方法最后回到株冶。应该说,第二代株冶人对株冶的忠诚度最高。
记得1997年期货事件,株冶炒期货巨亏,当时人心惶惶,歌谣是:“辛辛苦苦4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甚至还有老工人建议要雕刻厂长下跪像摆厂门口谢罪。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当厂里需要集资还储备锌时,很多二代株冶人把家底都掏空了。虽然当时单位有鼓励政策,但风险也是很大的,就因为二代株冶人的忠诚度,他们相信株冶,他们和株冶一起走出了难关。
现在,由于市场经济,株冶很久没有招工了,而第三代株冶人也开始大学毕业。他们有的进了株冶,但大多走出了株冶。由于经济效益的变差,很多大学生留不住,但进株冶的子弟却比较稳定。因为他们知道,株冶是他们的根,只有株冶发展了,他们才能枝繁叶茂。未来靠他们,希望也在他们。相信会有更多的第三代株冶人加入株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