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海津:《探访古村落》序:《我们的旗帜飘过这里》
《探访古村落》序
我们的旗帜飘过这里
口 钮海津
在下略知,“有关部门”对古村落的认定基准,划定在本区域于清代以前形成的村落。
上溯至最早成型村落雏形的朝代——许多古村落形成在西晋南宋两朝期间。
在西北的陕西,它是列中国古村落之最的首省.是具有中国北方古村落最为丰富的省份,有多少个知道吗,约3500个!
而我在居的广东,古村落出生的时间都不太久,多在宋明两朝期间批量成型,那是因为彼时北方人口数次遭难、大量南迁,使中原和南方原本稀落的民居逐渐扩坪拓围、增户加塞,成长至终于到了需要村落规划和管理的阶段——规模建设家园。
以官方的书面语言来阐述,古村落,是指现存历史文化实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和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民俗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村落。
以我的个体语言来阐述,古村落,或落魄孤苦,或破损不堪,或村型完整,或古色犹存,或废村重光,或老围桂薪,或偷梁换柱,或华洋交杂……,种种姿态的它们传递给我的视觉信息变成我笔下的感受,自选三十篇的 《探访古村落》 。
探访古村落,是一个文化阅览的过程。它的文化,囊括了或兼有着丰富或较丰富的生活民俗,诸如民居建筑、村围碉楼、地域风情、乡间语言、传世故事、祠堂戏台、影壁石桥、民间音乐、曲艺舞蹈、武术杂耍、民间医药、劳动生产、衣食起居、宗教信仰、节庆礼仪、民间艺术和各种传统技艺。
探访古村落,是一个情志陶冶的过程。它是历经多个世纪的风雨并带有先辈体味和岁月韵味的血汗砖瓦和无形文字;它因镌刻着千百年时光的印记和依附着数十辈传人的足迹而弥足珍贵。
探访古村落,是一个提升责任的过程。它是一座综合性的文化宝库;它是一具不可再生的资源。
探访古村落,是我希望在工余之时亲视它的一块又一块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复合体——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同时,我也亲眼看到,许多古村落曾经遭受的破坏迹象留存到今天还历历在目,令人伤感和无奈。
五十年前,1966年8月17日,官办的北京红卫兵发出 《最后通牒——向旧世界宣战》 ,宣布要“砸烂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第二天,领袖在天安门接见首都红卫兵之后,他们开始走上街头对一系列“四旧”物化形态开展破坏行动。新华社对此进行了连续的肯定性、歌颂性报道,人民日报社发表社论 《好得很》(1966年8月23日)。由此这股潮流迅速涌向全国,各地红卫兵和群众竞相效仿,他们破坏古村古宅,冲击寺院古庙,捣毁牌坊古碑,焚烧藏书古画,砸毁文物古迹……。千百年来成型的古村落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当然,今天我也亲眼看到,现时许多县乡对古村落文化实施抢救性的搜集整理工作和计划性的投资保育工作,尤为令人躬谢。
我的 《探访古村落》 只是单笔,个体的言情,个体的视觉,个体的半径。
真心祈望,增新更多的探访古村落者,加入到随意出发地、我行我素地、或浅或深地记述周边各村的地理环境、村落形成、历史沿革、姓氏源流、民居宗祠、民情风俗、历史事件、古今人物、传说故事、古村新貌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让各族各姓先辈留存的古民居、古祠堂、古巷道、古水井、古街市、古寺庙……,不仅用摄影和录像,还用生动的实用的文字传播到当代城市社会中去。
如果你也认同古村落是因镌刻着千百年时光的印记和依附着数十辈传人的足迹而弥足珍贵,认同它是一具与时不俱进的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愿意传播你发现古村落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与旅游价值,那么,把你的保卫古村落旗帜飘过这里吧——那些历经凄风苦雨的村围楼阁、那些饱含先辈体味的血汗砖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