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家俞勇:深度解读授信后管理
作者:俞勇 来源:《当代金融家》7月刊
推荐语:授信管理是针对授信业务发展出的一种涵括范围广、具有较高效率和显著经济效益、以及很大发展潜力的管理模式。综合授信管理具有颇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与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主流框架相协调。恒丰银行首席风险官俞勇先生从自己的金融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授信后管理,对金融从业者具有参考、指导价值,金融机构真正核心竞争力就是风险管理,要做到风险防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银行各相关各方要共同出力建好风险分担机制。
编者按:在主动型风险管理的理念下,强化区域营销指引,实施积极稳妥的信贷投向政策,势必带来授信总额以及客户数量和种类的较快增长。
商业银行要实现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守住风险底线是基本前提。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银行要承担起信贷风险管控的第一责任,授信前后各相关各方要共同出力建好风险分担机制,不断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把握好防风险和助经济发展的平衡,事前扎牢防控风险的“篱笆”,事中加强监测预警,事后理性应对、审慎处置,防止风险积累、传染和放大,避免处置不当引发新的风险,力争做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以下就银行授信后管理体系、积极的授信后管理理念和主要工作内容在日常工作中的实践和思考加以介绍和分享。
深刻认知授信后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授信后管理体系通常包括组织、政策、流程、技术和文化这五个方面。
从组织层面来说,为了实现更好地授信后管理,总行有信用风险监控中心,分行下设授信后管理中心;
从政策方面来看,银行应制定《授信后管理工作手册》,具体包括:明确和细化职责、规范工作内容及流程、分解重要岗位角色等等来帮助落实授信工作中的要点;
从流程来看,授信后管理的工作主要流程包括:授信后检查流程、平行作业流程、风险排查流程、督导检查流程、外包作业等。
在技术层面,有监控系统和外部预警系统来进行授信后管理;
在文化层面,需要培育积极的授信后管理文化,进行绩效宣导、案例编写和培训等。通过这五个方面来建立一个专业化、规范化和集约化的授信后管理体系。
具体而言:
从组织层面来看,总行信用风险监控部门负责全行授信后管理工作组织与管理。分行授信后管理中心负责分行业务授信后管理工作的组织与监督检查,开展持续的风险排查,客户经理与经营单位是授信后管理第一责任人及防范风险第一道防线。图1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图:
从授信后管理的政策层面来看,授信后管理工作手册需要包含明确的工作职责、规范的工作内容和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解决谁来做(Who)、做什么(What)、时间(When)、怎么做(How)这四个问题。分层的政策体系中应有授信风险管理政策手册(包括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合规风险管理政策、产品管理办法)、授信后管理操作手册(包括授信后检查及管理办法、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及预计损失管理办法、风险预警管理办法)以及对公和零售授信后管理工作手册(包括客户经理、授信后管理岗和风险经理、管理层手册)。
从授信后管理的流程方法来看,流程体系是为了能够发现风险隐患,加强客户关系管理,达到充分了解客户(KYC)的目的,具体包括:
● 风险预警制度:预警会例会制度、系统及外部预警信号发布
● 授信后管理履职状况管理:授信后检查到位率、平行作业质量
● 逾期、欠息及新发生不良贷款监控:跟踪分析原因、及时采取风险化解措施
● 低质量及特别关注客户风险化解:确定名单、化解方案及跟踪执行情况
● 持续的授信风险排查:针对行业、地区、客户类别等维度进行排查
● 风险分类及拨备管理:组织风险分类认定及预计损失的测算
从管理理念来看,授信后管理并不完全等同于查找坏客户,授信后管理是客户关系管理的一部分,如果授信后管理简单化为“抓贼”,那么对于不良率只有1%〜2%的银行来说,即使加上预警客户,95%以上的授信后管理工作将失去直接的目的和成果。因此,授信后管理是动态的过程,客户关系是永续经营的,今天的贷后检查就是明天的贷前调查,如此循环往复。客户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充分了解你的客户(KYC)的工作也永不会停止。授信后管理是一项全员的工作,无论客户经理、风险经理、授信后管理岗都需要尽职尽责,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图2展示了典型的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及不同岗位在授信后管理工作中的分工:
主动的授信后管理理念
此前,授信后管理工作主要采取以风险防范和风险化解为核心的管理方式,这与当时所处的防御型风险管理阶段相适应的,对解决不良贷款额与不良贷款率双高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主动的授信后管理是在以往授信后管理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银行为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基于信贷资产质量显著改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各项业务开始步入适度发展时期,对授信后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主动尝试和选择。进行积极的授信管理也是为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强化客户关系、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在主动型风险管理的理念下,强化区域营销指引,实施积极稳妥的信贷投向政策,势必带来授信总额以及客户数量和种类的较快增长。信贷业务要对标同业,实现做强、做大的目标,无疑对授信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信后管理工作未来需更加积极和主动。主动的授信后管理强调对客户授信关系的持续管理过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 以客户关系为中心:既重视客户的风险防范,又强调通过加深对客户的了解,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多产品组合,不断深化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 时间跨度长:主动的授信后管理不局限于单笔授信的发放与收回,而是放眼整个客户关系存续期,是循环往复的持续性过程
● 内容丰富:既包括合规性检查、风险预警、风险分类等侧重风险防范的内容,也包括客户经营分析、融资需求分析、产品组合设计等旨在深化客户关系的内容
● 过程控制:每个岗位持续的尽职尽责,各个环节协调配合
同时,在主动的授信后管理中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 主动授信后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控制新发生不良贷款是授信后管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实施主动的授信后管理不意味着对风险防范的丝毫放松。
● 主动授信后管理与信贷审查审批的关系:从长期的客户授信关系来看,今天的贷后就是明天的贷前,贷前贷后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
● 授信后管理与业务营销及价值创造的关系:对于正常的存量客户而言,授信后管理就是二次营销或持续营销的过程;而缺乏市场营销内容的授信后管理,很难长期保持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就工作内容而言,主动的授信后管理包括客户授信关系的持续管理与授信后管理过程的管理,具体而言,客户授信关系的持续管理包括:
● 授信后检查:定期的常规性授信后检查,也包括不定期的风险排查。
● 授信后分析:通过平行作业,借助信贷分析、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穿行测试等分析手段,对客户及客户授信组合等进行动态的综合分析。
● 检查分析结果运用:依托风险预警平台进行。
同时,授信后管理过程的管理包括:
● 流程优化:是要让授信后管理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工作安排都服务于统一的目标。
● 职责监督:采取分级管理的方式,包括对机构和人员两方面的考核评价。
最后,主动的授信后管理的工作要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授信后检查履职到位率,提高授信后检查报告质量:加强风险经理的平行作业;加大总分行授信后管理岗对授信后检查报告质量的抽查范围,对授信后检查报告内容要点、分析模板进行优化并组织案例编写。
(2)持续开展风险排查,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加强调针对性,在坚持统筹安排的前提下,减少“一刀切”的检查频次;各分行风险排查主题有所区别,发挥分行风险排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多体现区域性风险特征。
(3)改进和完善授信后管理工作流程,提高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尝试对客户的分类管理,按照战略客户、重点客户、一般正常客户、低质量、特别关注及预警客户等划分标准,划分授信后检查频率及检查重点;改进平行作业方式,完善大客户授信后管理机制,根据客户分类,对平行作业等授信后管理工作试行分层管理,提高平行作业等授信后管理工作层级,尝试建立大客户授信后管理主责任人制度;建立中长期抵押贷款的抵押物定期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风险分类的认定方法。
(4)加强授信后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授信后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充实人员(每增加100个一般风险授信客户,一般应相应增加1名专职授信后管理人员);考核评价的标准化;将客户经理授信后检查报告质量以及风险经理、授信管理岗报告评价的履职情况纳入授信后管理考核评价范围。
作者简介:俞勇,恒丰银行首席风险官、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校外导师,先后在美国摩根大通银行、美国运通公司等从事新资本协议、战略规划、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品交易与定价模型、金融信息安全等工作,曾任职于平安银行风险管理部兼新资本协议办公室总经理、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二部,参与起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等中国银行业监管法规文件,具有全面的国际银行先进风险管理工作经验和国内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经验。著有《货币、银行与经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Asset Returns and Demographic Effects、Quality Choice Simulation and Implication Based on Individual Conjoint Analysis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