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的遗憾看北京的情绪


     今天看了吴晓波老师的《北京第一纽约第二》,他笔下对现在北京的描述,历史悠久的古都在“现代化都市”理念的冲击下,迅速蜕变,让人不禁联想:古典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还能坚守多久?我们除了在少数标志性建筑中去缅怀这座城市曾经的繁盛之外,是否还能从他的外在气质品味出这里盟生的文化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曾经的引领?

 
     当然,除了城市建筑呈现出的外在表象之外,中国的城市人口的内在气质也在与传统越走越远,这里所说的气质包括价值取向与审美意识。虽然“绿色环保”永远是各种活动和会议中的时髦用语,“保护文化遗产”也是经常占据各类媒体重要版面的噱头,可是在商业利益的冲击下,绿色和古典迅速败退。也许,N多年后,我们只能从高价兴建的旅游景点中去领略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巧壮美,花大价钱才能品味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的精致典雅。
 
     不要说作为古都的北京城,只有三十几年历史的深圳,他这十几年的变化也让我这个在深圳呆了二十几年的外地人有些难以适应,经常会怀念深圳的曾经。作为一座城市,除了那些标榜经济实力的标志性建筑之外,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普通人,更在意生活在其中的舒适感,现在的深圳地铁和公交拥挤不堪,路面交通堵塞不断,修不完的路、建不完的立交、看不到头的隔离墙,深圳好象永远象一个建不完的修修补补的工地。
 
     在我记忆中的深圳,首先是春色满目,在深南路边看不到头的荔枝树,成片盛开殷红的簕杜鹃,那时坐着公交上班的路上几乎是一天最惬意的时刻,欣赏明媚阳光下枝头初生的嫩芽,期待大巴从簕杜鹃墙边掠过,目光在花丛中流连。如今堵塞的交通、大片的隔离墙、灰蒙的天空让人兴致全无,只好将目光停驻在窗外闪烁不停的地铁广告;然后是干净,当初的深圳,白波鞋穿半年不用擦洗,现在每天必擦,深圳曾经倾力打造的卫生城市,被大量涌入的人流冲得面目全非。在这座航拍很美的新兴城市,喧嚣将怡然的情致击退,人流将周边的美景淹没,深圳原有的美在逐渐退色。很多人在叫嚷:逃离北上广,逃离深圳,我想除了高企的房价和物价外,生活环境的恶化是最主要的因素。
 
     既是天堂也是地狱的纽约,是让北京人王起明发迹也让王起明厌倦的现代化大都市,难道中国的北京和深圳也会步其后尘?城市化绝对是双刃剑,一边激发经济增长,一边恶化生活环境、改变人们的价值观,让曾经积累下来引以为傲的文化在利益面前无法生存,人们不愿意花钱营造美的公共环境,而是将公共环境营造成赢利的途径。
 
     深圳曾经的成功除了经济的成功之外,还有环境让初来的人由衷的感觉舒适,让离开他的人感觉无处能及,如今的深圳房价涨速无人能比,这正好是价值取向改变的最直接反应。一座三十几年历史的城市原有美好的改变带给人的是遗憾,一座三千多年历史的城市的改变又将给人们带来什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体会一下这种情绪?
 
     附吴晓波《北京第一纽约第二》: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Blog/2016-8-18/1302966.aspx
     更多细节请关注:深圳专硕联考辅导,微信公众号:shenzhen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