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快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急速地改变着这个社会的生产者、服务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商业的业态即将发生颠覆性的变革,消费者与消费品生产商、服务提供商的距离将变得越来越短,需求者与供给者将用过网络平台越来越直接发生交易和往来,消费品生产商、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单个产品和服务将越来来越标准化,但提供给具体的消费者时将越来越个性化,也就是消费品生产商、服务提供商将自己设计的单个产品越来越标准化,当消费者提出个性化需求时,可以迅速地将自己的多个标准化的产品或服务任意自由组合成满足客户需要的个性化产品,通过网络互动达成交易。在一个以网络互动为社会生活主流的时代,资金的流动成为一个虚拟的概念,资金流动成为信息流动的一种附属行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流动的方向和方式,决定资金流动的方向和方式,资金流动与否及如何流动将主要由资金拥有者自主决策、自己操作实现,而无须借助银行网络平台。只有把握了信息的流动,成为信息服务商,才能成为资金流动服务的供应商。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将以互联网信息流的存在为基础,谁掌握了强大的互联网信息流,并将信息流进行充分有效地挖掘、分析、集成,创造出与信息流一体的金融服务产品,谁才能把握互联网金融的未来。脱离了物流、信息流之外的纯资金流动行为,风险越来越大,规模也将越来越萎缩,客户与银行、银行与银行之间直接发生的资金流在社会资金流的总量占比也将逐步降低。做互联网金融业务,就是将金融业务融入互联网,实现金融业务和信息流的融合。做大互联网信息的集成应用,是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基础。
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企业依托互联网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运用互联网信息,为互联网客户提供的在线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的提供者首先是互联网企业,通过互联网信息挖掘实现信息流与金融业务的融合,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是互联网客户,服务方式是在互联网线服务。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新的金融业态。
传统商业银行产品经营发展过程:支付中介→融资中介→交易中介→信息中介;互联网金融产品经营过程:信息中介→交易中介→融资中介→支付中介。两种业态完全相反。说明两种金融业态的起点和重点的巨大差异。传统商业银行因支付中介而产生,互联网金融因信息中介而存在。传统商业银行依托营业网点、人员,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快速兴起,是互联网经济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电子商务急剧膨胀式成长的必然,更是中国金融监管套利空间存在的必然结果。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宏观效应:货币虚拟化、货币边界扩大化、金融监管功能化。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微观效应:金融中介边缘化、金融产品与互联网信息融合化、信息中介、交易中介、支付中介、融资中介一体化。
互联网金融竞争的重点在于信息中介能力,即金融产品和互联网信息融合的创新、客户信息的挖掘能力,不是产品的价格,不在于现有客户的多少、网点的多少、网络服务的能力。传统金融竞争的焦点是金融产品的成本。
互联网金融将使金融产品之间的互换、金融产品与一般商品之间的互换更为便捷,人们可以自主实现财富在金融市场和产品市场间的迅速转换,比如用某个保险产品或某只股票换取商品,用自己的帐户金换成住房。
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将以互联网信息流的存在为基础,谁掌握了强大的互联网信息流,并将信息流进行充分有效地挖掘、分析、集成,创造出与信息流一体的金融服务产品,谁才能把握互联网金融的未来。脱离了物流、信息流之外的纯资金流动行为,风险越来越大,规模也将越来越萎缩,客户与银行、银行与银行之间直接发生的资金流在社会资金流的总量占比也将逐步降低。做互联网金融业务,就是将金融业务融入互联网,实现金融业务和信息流的融合。互联网金融将加速银行业大数据应用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金融需要借助强大的信息数据分析系统和互联网服务为支撑,传统金融业需借助强大的网点和营销队伍。互联网金融需要更多的数据分析师、网上客户咨询顾问、客户市场交易分析师,不需要大量的柜台营业员和基层一般营销人员。
互联网金融讲究赢者通吃,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互联网金融追求单一产品的极致、规模最大化,不追求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以充分满足客户体验和实时充分互动为基本服务特色的互联网金融业态依靠大数据技术为支撑,与以推销产品、闭门造车、等客上门为服务特点的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完全不是一回事。互联网金融服务以客户自助服务为主,所以特别重视客户体验和实时互动;传统金融以被动服务为主,所以重视金融自身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
互联网金融客户需要金融产品标准设计基础上的个性化精准提供,传统金融提倡标准化产品的撒网式推广。
互联网金融产品没有地理区域、时间限度,跨区域和跨时间成本几乎为零,传统金融产品有服务区域和业务时间限制,跨区域和跨时间均有较大成本。比如,跨区域汇款和融资业务办理五天,在互联网金融不存在。互联网金融没有本地和异地的区分。
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的手段主要依靠客户交易信息和社交信息的全面把握,依托客户网络信用,不是依靠贷前调查、对客户的监督和静态财务信息的分析。
互联网金融,不是金融业的互联网化,而是金融产品的互联网化,也可以说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流动存在的金融产品经营业态。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只能是功能监管(互联网金融机构只寻求部分金融产品功能,不追求全部金融机构功能),机构监管不适合对互联联网金融业态的监管。互联网金融业态发展的最大风险在于脱离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仅仅把金融产品通过互联网实现销售和交易。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一定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构过程,也是传统金融业被颠覆的过程,更是中国金融业在经营业态上超越世界、创新发展的过程。
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构过程:就是金融地域结构、业务结构、空间结构都将打破已有的平衡,在新的结构基础上实现新的平衡。
传统金融业被颠覆的过程:现在的金融服务业态将被边缘化,互联网服务将成为金融服务的主要形式,依托互联网信息存在的金融产品将成为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商业银行未来10年不实现经营业态转型,将沦为现金存兑所和无真实交易依托的融资提供者。
未来10年互联网金融将颠覆传统金融业的四大理由:
1、中国经济将从投资主导型转为消费主导型,互联网将成为消费实现的主渠道;
2、金融业务的主体客户的金融消费行为将通过互联网实现;
3、金融业务竞争的主战场将是互联网金融业务。
4、互联网服务的互动性、便利性、低成本和服务的无限性是传统金融无法实现的。
“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有如下三大趋势:10 年内,60%以上的现金和信用卡会消失;15 年内,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前台由互联网企业完成;金融机构的前台将向小型化、社区化、智能化、多元化发展。” (马明哲)
经营业态上超越世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国将有可能成为世界上应用互联网最成功的国家,也将成为率先完成从传统金融业态向互联网金融业态转型的国家,中国金融业将走向全新的依托信息发展的金融业发展模式。
国内银行业面临两个转型:业务结构转型(收入结构由利差为主转为多元化收入)和经营业态转型(由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业已经完成业务结构转型,没有经营业态转型的迫切性(网上购物的不发达使互联网金融发展并不比国内迅速)。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有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特色,也具有世界意义。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取决于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未来十年可以预期,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速度会大大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互联网金融的增长速度也将大大高于传统金融业务的增长速度。互联网金融将重点以低成本的移动客户端为依托,在一定阶段呈现出短期内爆发性增长特征。
互联网金融下传统商业银行发展出路:
——成为互联网企业(工商银行电子商务:“融e购”);
——成为信息中介(运用大数据技术成为信息提供商);
——将传统金融产品与互联网信息流相融合;
——将物理网点和虚拟网点建成金融产品体验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