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由快速增长迈入中低速增长时代,制造业面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突出,由此带来的盈利水平下降等系列问题,更是让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们如处寒冬。

这种情况下,不少企业认为,只要保证资金链不断裂,熬过今年明年,最多三年,把竞争对手拖死了,迎来的就是美好的明天。这种靠等靠熬的想法绝不是转型升级时代背景下企业转型应有的心态。
产能过剩大致分为三种。一是一般性局部产能过剩,这是市场经济下的常态,市场淘汰部分落后产能就可以见效。二是相对产能过剩,随着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这种过剩局面也会得到缓解。三是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这正是企业今天面对的严峻现实。传统产业,如钢铁、煤炭等和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出现大面积产能过剩。前者导致山西、东北等一些资源依赖省份经济的增长下滑、甚至断崖式下跌。或者如曾闹得沸沸扬扬的无锡尚德破产光伏危机。不同的过剩表现形式不同,但产业内部的深层次结构问题是共性,绝非简单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产能就能化解。
靠等靠熬是靠不住的,因为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敢保证自己能熬到最后。更重要的是,当今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企业如果坚守原来的技术,即使市场形势好了,也未必有生存和复苏的机遇。
事实上,很多企业不是不想转型,但不知道往哪儿转、怎么转。首先,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转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企业转型不能从一个严重过剩的产业转向另一个过剩的产业。需要注意的是,是否严重过剩并不是依靠直觉就能做出准确判断的事,一些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可能是严重过剩的。二是注意防范技术进步给企业转型带来的巨大风险。今天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出现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企业要避免盲目跟风带来新的风险。比如,风电产业中增速器是一个重要部件,前些年很多企业纷纷上马了该项目,但随着电机直驱直联技术的出现,增速器一夜之间成了淘汰产品,不少企业连退出的机会都没有就倒闭了。再看眼下大热的机器人产业,减速机作为其核心部件,很多企业上马了该项目,难说未来会不会重蹈增速器产业过剩的覆辙。三是切忌企业转型的程式化、生硬化,认为开发几个新产品就是转型。这就像“摊大饼”一样,越做资产越重、产能越大、包袱越重,而实际上未来转型要尽可能走“重技术、轻资产”的模式。

其次,结合中国产业环境来说,企业在转型中,首先要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遵循技术进步的趋势,用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引领市场,创造需求。其次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目前产业发展与国家政策仍有很高的关联度,产业发展方向必须与国家鼓励的方向相吻合。
最后,企业转型不仅仅是考虑近期利益的举措,更是着眼长远、厚积薄发的一个过程。例如过去以极大、极重、集成为特征的中信重工,近年在行业下行的背景下能取得不俗的业绩,这正得益于公司多年来不断打造核心制造+成套服务的研发型企业。如今,中信重工拥有了核心制造、变频技术、智能化控制三张“王牌”,这为这家老牌重型机械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话语权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