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竞争机制下的主要竞争手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由竞争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同质商品之间的自由竞争手段

所谓同质产品,是指产品在质量、用途及功能等方面完全一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同质商品的不同企业,其在进行自由竞争时,主要采取以下竞争手段:

第一、价格竞争。所谓同质商品的价格竞争,是指同质商品的不同生产企业,为了获取较多的市场份额,采取比其它同质商品生产企业更低销售价格的方式,进行市场竞争的策略。根据前面所述的自由竞争机制原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同质商品而言,销售价格较低的企业可以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相对于同质商品销售价格较高的其它企业而言,那些采取低价竞争的生产企业在同质商品的自由竞争中占有竞争优势。就此而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同质商品的价格竞争是企业经常采取的一种竞争手段。

第二、成本竞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价格竞争是同质商品生产企业进行市场竞争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价格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商品生产成本的制约。如果在同质商品竞争中,商品生产者不顾其生产成本的制约,而通过亏损降价的方式来与其它生产企业进行竞争,虽然消费者可以通过商品较低的销售价格获取较大的消费效用,但是,盲目地低于商品生产成本的价格竞争,会导致商品生产企业的亏损,从而使商品生产无法持续进行。因此,在低于商品生产成本的盲目价格竞争作用下,一方面,商品生产企业在竞争中没有任何赢家可言;另一方面,在由于销售价格过低而导致商品无法实现持续供给的条件下,消费者从商品盲目价格竞争中所获得的较高消费效用也无法持续。理论上而言,虽然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最低价格底线在于商品的销售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但是,在商品销售价格持续降低的背景下,如果企业销售收入不能有效地抵补其商品生产成本,其最终将导致企业的破产。在经济实践中,曾有一些企业通过恶性价格竞争的方式,将其他企业挤垮,然后再通过其在行业中所拥有的垄断地位,提高商品的销售价格,以此来获取较高的垄断利润。从这种竞争模式来看,一方面,企业依靠垄断地位所获取的高额利润,属于垄断竞争行为,不属于自由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范畴;另一方面,从企业低价竞争的结果分析,虽然消费者在低价的自由竞争阶段,可以获取较大的消费效用,但是,随着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的转变,商品销售价格的提高,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消费者的消费效用。因此,低于商品生产成本的价格竞争,一方面会导致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其主要表现为大量企业在超低价格竞争机制作用下而出现大量破产,由此导致了机器设备和原料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严重混乱,其主要表现为非正常价格竞争所导致的企业破产对于上下游生产环节所形成的较大规模的需求和供给冲击。与此同时,企业破产所导致的大量失业人口,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危及社会的稳定。就此而言,在自由竞争机制作用下,价格竞争的最低底线在于商品的销售价格不能低于商品的生产成本,因为,其一方面是参与竞争企业维持正常再生产所需要的;另一方面也是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所需要的。在市场价格竞争机制成本底线约束条件下,决定同质商品在价格竞争中能否获胜的关键就在于商品的生产成本。从商品生产成本决定因素来看,根据马克思的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理论,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作为商品成本组成部分的不变资本是不能随意降低的,而从经济运行的实践来看,具有不变资本属性的商品成本主要有原材料以及固定资产折旧等,如果商品生产企业通过减少原村料消耗的方式,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则其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从而使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超出同质商品属性的范畴,最终将使商品生产者由于商品质量或功能较差而在市场经济运行中面临竞争失败的命运。就此而言,在既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为了保证商品的使用价值效用在商品生产成本降低的情况下不发生改变,根据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商品生产者会通过压力人员工资的方式来降低商品生产成本,而从降低人员工资所取得的竞争效果来看,一方面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员工资水平有其自身的最低底线,这个最低底线主要表现为满足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支出需要;另一方面,人员工资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后续劳动力的培养,从而最终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就此而言,在既定的技术发展条件下,企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很难在自由竞争中占据优势。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决定商品价值高低的因素主要在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在成本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需通过技术进步的方式,使企业商品生产的相对成本得到降低。理论上而言,企业商品生产相对成本的降低,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其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生产的熟练程度,生产设备的先进程度,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以及企业生产所面临的先天自然条件优势等。一般而言,企业要想真正地降低其商品生产成本,就必须从上述生产成本的决定因素入手,通过提高工人劳动熟练程度,提高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采用先进生产设备以及选择有利于企业商品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等方式,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当然,从决定企业产品生产成本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技术无疑在商品生产成本决定因素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于劳动者生产的熟练程度、生产设备的先进程度以及企业管理水平会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技术水平的高低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商品生产所面临的自然条件,例如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等。就此而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同质商品以生产成本为“标的”的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是一种技术竞争,具体言之,一些生产技术先进的企业会在同质商品生产中付出较少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其在与其他企业竞争中最终取得胜利。在成本竞争的条件下,一些生产成本较低的企业可以按照最接近企业生产成本的价格销售其生产的产品,从而在很大程度为其开展价格竞争提供了有利条件。理论上而言,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以技术竞争为着力点的商品生产相对成本优势,是决定同质商品生产企业能否获取较大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

第三、营销竞争。在同质商品生产企业的竞争过程中,一些企业还会采取各种营销手段,来争取在同质商品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从营销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来看,其主要通过产品销售的事前及事后营销,来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具体言之,就售前营销而言,其主要表现为在商品销售之前,商品生产企业通过电视等媒体或现场宣传等手段,对于商品的质量、性能以及价格进行大量宣传,使消费者在对商品有所了解的同时,产生购买欲望,以此扩大企业商品的销售额,使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从售后营销来看,其主要表现为在商品销售之后,商品生产企业通过周到的销售服务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多种便捷服务,使消费者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当然,这种最小的成本不是指商品的购买成本,而是指商品的运输成本、安装成本、维修成本等方面。在经济实践中,其主要表现为商品生产企业免费送货、免费安装、免费维修或相对延长商品维修期限等售后营销方式。与此同时,其还包括与商品销售捆绑在一起的亲情服务以及有奖销售等售后营销方式。

 (二)异质商品之间的自由竞争手段

从异质商品竞争形式来看,其主要包括异质可替代商品之间的竞争和异质不可替代商品之间竞争两种方式。

第一、异质可替代商品之间的竞争。所谓异质可替代商品之间的竞争,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两种不同品质的商品都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某一方面需求,但是,由于两种商品性能及质量方面的差异,导致两种商品在市场竞争中的结局明显不同。具体言之,那些性能优异、产品质量较高的商品,比那些质量较差、性能较低的商品,更加具有竞争优势。当然,在异质可替代商品的竞争过程中,虽然价格高低对于商品之间的竞争仍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更多地是与居民的收入水平联系起来的。一般而言,在同等价格水平下,异质可替代商品竞争中那些性能和质量较高的商品能否获取竞争的绝对胜利,既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取决于两种异质商品之间功能和价格的比率。具体言之,当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时,那些性能较好、质量较高而且价格较高的可替代商品,就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逐渐实现对于那些性能较低、质量较差及价格较低商品的替代。而在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的条件下,那些性能较高、质量较高而且价格较高的可替代商品能否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主要取决于其产品性能与价格之间的比率。一般而言,随着这些商品价格的逐渐下降,其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将会逐渐体现出来。

第二、异质不可替代商品之间的竞争。就异质不可替代商品之间的竞争而言,商品生产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其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的商品市场需求空间的大小,一般而言,如果企业生产的商品市场需求空间相对较大,那么,相对于那些市场需求空间较小的商品而言,这些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商品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在经济实践中,异质不可替代商品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商品生产,从而使社会产品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相对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