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南的汉阴县有一个坐落在凤凰山中的漩涡镇,至今还保留着几百年来形成的山坡梯田,当地叫作凤堰古梯田,从宣传的图片来看,相当美。于是,在这个端午节,我慕名前去看了一趟。
从县城出发,需要翻越凤凰山才能看到这些梯田,虽然山路蜿蜒,但经过改造之后,路况已经大大好转,开着车窗慢慢上山倒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白云悠悠,山风习习,真能体会到“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感觉。翻过凤凰山,呈现一个半包围型的大山坳,总体形状略似人的耳朵一般,那些古梯田就分布在耳廓之中。这里的山有一个特点,即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所以形成了难得的山坡稻田景观,加上政府引导稻鸭共生的有机种植,让人又切身体会到和谐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
看了古梯田,吃了农家乐,又参观了当地的冯家堡子古寨。这户冯姓人家由湖北辗转迁徙于陕西关中等地,最后落脚于凤凰山中。虽然已经人去楼空,但留下来的建筑特别是屋内的陈设,依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耕读传家的传统气息。
从凤凰山重新回到县域边,坐在依山傍水的民康生态园,我不禁对这一趟古梯田之旅作了一个回顾,总体来说不虚此行,但要说完美却还不能,要让凤凰山的古梯田旅游火起来,要让大家的心目中形成更好的印象,恐怕还有一段路要走。
如何让好山好水还好来?从凤凰山下来,我首先想到的是路途遥远带来的不便。从西安赶到这里,大体需要四个小时,一日游专门来此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只能是顺路,顺路则从西安到安康后选择很多,比如说瀛湖、南宫山,能来这里的人肯定又要少起来。要么就是专门赶来,那么人就要留下来,能在此住宿,就可以领略早晨的巴山云雾、午间的水田艳阳、晚间的山村炊烟等等,凤凰山观景、古梯田考察、冯家堡子采风等皆有留人的理由。事实上,只要有好的看点,让游客为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不难,但这样立刻对景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像甘肃的甘南旅游这几年靠典型的口碑传播火起来了,因为去的人发现了难得的草原风光,景色很美,而且安静,住宿餐饮条件不错,收费还不高,比去呼伦贝尔大草原又方便,所以周边省份有大量的人开着私家车就去了。凤堰古梯田能否成为秦巴山中的陶渊明式的梦幻乡村?陶渊明诗中描绘的“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能否得到展现?
如何让人安心地留下来?要让人在一个旅游的地方留下来的,一定要有一个充分的理由,让人心甘情愿,比如现在流行的全域旅游、农旅结合、乡村民宿等。但在凤堰古梯田景区,田的景色保持了下来,而民居的特色却没有保留下来。散落在梯田中间的民居恰恰是农民富裕起来后学着城里人盖起来的小洋楼,这是农民生活好起来的标志,却是城里人最不想住的地方。乡村旅游如果一言以蔽之,我看核心就是“土得要掉渣,洋得要现代”,凡是乡村的民俗传统、餐饮美食都要保持原味,但生活设施却要现代起来,网络要通,起居要改善,外部看是土房,内部装修可能是四星级标准,最近几年兴起的乡村民俗都在按这个思路干。假如说,凤堰古梯田能总体保持徽派建筑的风格或者原有的乡村民居特色,在屋内陈设与生活设施上进行改造,则更有吸引力。现有的一些农家乐,菜品比较有特色,卫生间等让人头疼的地方也做了改造,但还不理想,然后就是民居的形象有些太现代了。当然,这不能怪农民,更不能强迫农民改回去,需要遵循市场逻辑和农民意愿进行适当的改造。
如何让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冯家堡子是古梯田中遗留下来的比较完善的古寨,经过政府保护和修复,很有一番古风遗韵的景象,但似乎在思维上有一些商榷之处,这就是完全保护起来了,只能参观,但因为游客少又没有配套的解说体系,只能是大概转一圈来感受一下。至于收门票,目前的乡村旅游基本是不收门票的模式,主要靠配套的餐饮、土特产销售和民宿挣钱,冯家堡子恰恰又没有这些东西,只保护是换不来效益的,也不是长久之计。出了冯家堡子,却有周边的农民开着自己的小洋楼做旅馆,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放农民到冯家堡子做餐饮,销售土特产,甚至留出几间民宿,晚上再让农民扮演上更夫、家丁,体验一下晚省早读之类的冯家家风,是不是要更好些?至于解说者,完全可以让有兴趣的人当志愿者,适当补贴即可。
如何让乡村旅游的定位更精准?在冯家堡子的停车场我留心观察了一下,大约停了有十辆车,西安牌照的有八辆,汉中的有一辆,来这里转悠的显然以西安人为主。那么这些西安人来这里最想看到的是什么?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肯定是要看山看水,领略汉阴的风土人情,吃吃这里的山中美食,走时有可能再买一些当地的山货回去。当然,这需要一个细致的调查和分析。如果说过去靠人工访问麻烦还效率低的话,则今天互联网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一个二维码扫过之后你就可以享受免费WIFI,参与微信公众号上的问卷调查你就有可能赢得大奖,这种的一般套路总还是可以吸引一批游客参与的,由此取得的数据分析之后就能让景区的定位与相应的改进方向清晰起来。而通过一段时间的扫码拉粉,就可以据此来开展景区推广,春天什么花开了,秋天什么果子熟了,都可以实时推送,再隔三岔五地选发一些游客的摄影作品,更能引发参与热潮,实现景区与游客的有效互动,进一步让景区的管理与游客的需求相契合。由此继续延伸,则旅游电商可以顺势推动。
如何把景区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大家常说,看景不如听景,因为满怀希望却失望而归的事情经常发生。我在去古梯田的路边观景台听到一个人失望地说:山下面就是传说中的古梯田?怎么没有什么看头?为什么他会说这样的话,因为季节不对,水稻刚插上秧,整个山郁郁葱葱,那么稻田看起来就不是那么起眼了。如果放在春天,山色初绿,而梯田中的油菜花海盛开,那就是天然的巨型国画,人在画中,怎能不美?!可惜没有当地的向导来向游客讲清楚。而初夏的水稻梯田其实是有风景的,只是缺少欣赏的角度,比如走在田埂中,近看麻鸭戏水,侧听蛙鸣之声,谁说不是城里人眼中的好风景?只是水稻田中缺少参观的通道,往往要付出湿鞋泥脚的代价。还有,欣赏夏日梯田的美景,还有一个观察点的问题,在山顶的观景台上看远了些,但到了山脚再看也感受不佳,恰恰是半山腰,俯瞰水稻梯田,那是相当壮观,再用手机拍下来,发在朋友圈里,同样可以引起点赞无数,但这个拍摄角度也缺乏引导。这些都是细节问题,却也是很要紧的问题,正所谓细节是魔鬼。
如何把乡村旅游的资源深度开掘出来?看罢凤堰古梯田,我顿时想起了远在云南元阳县的哈尼古梯田,两者有些类似,但哈尼梯田的开发显然更有深度。看梯田只是一个吸引游客的切入点,更重要的是系列旅游产品的开发,比如以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对歌为载体的文化项目体验、以哈尼生态大米及其系列加工品为主的土特产品推广、以当地少数民族服饰及配饰为代表的工艺产品销售、以当地生产生活场景为依托的风土人情体验等,综合形成了一个可以看、可以住、可以玩、可以买还可以深度参与的综合旅游项目,而且与互联网联姻,发展电商旅游,也已经有模有样,这一点是值得学习的。
最后,归结一句话,凤堰古梯田景区是一个“养在深闺待人知”的美丽姑娘,还有很多人想一睹她的芳荣,现在需要做的是,让她穿上合体的衣服,打扫好整洁的农家小院,以最好的姿态迎接更多欣然前来的客人,一起享受那滋润的山中美景。我听说县政府与一个比较大的企业集团已经签约了,将要对凤堰古梯田景区进行深度打造,期待展现出更靓丽的身姿来。
(二〇一六年六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