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律师培养的路径选择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崛起刷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改变了大众的
 
消费习惯,促进了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青年律师大多在35岁以下,出生于上世纪80年
 
代以后,刚好是伴随着互联网一同发展起来的一代人,律师事务所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
 
,在青年律师培养方面大有作为。
 
  ✎ 青年律师的执业现状
 
  很多青年律师怀揣着对法律人的向往和对公平正义的憧憬,投身于法律服务行业。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青年律师的执业现状不容乐观,给许多新晋律师带来了无
 
尽的迷茫和困惑。把脉痛点,主要呈现为“案源少、开销大、流动性强”三大态势:
 
  第一,案源少
 
  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年龄基本相仿,人际关系比较简单,朋友圈中对法律服务
 
的需求较少。即便有需求,也没有最终决定权,这样就导致从圈内人获得案源的可能性
 
较低。而且,刚毕业的大学生虽有满腔热情和一肚子“墨水”,但都比较稚嫩,有点理
 
想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没有达到一定深度,只能选择跟着资深律师来做。
 
  第二,开销大
 
  刚毕业的大学生能为律所创造的价值相对较少,工资待遇也就较低。以杭州为例,
 
一名实习律师最多每月3000元工资,也有律所是不给实习律师发工资的。实习期一年暂
 
且按250个工作日来算。每天餐费30元,路费10元,房租每月最低800元,所以一个实习
 
律师的纯成本至少约19600元。另外,一般情况下,大学毕业在25岁左右,也是谈婚论
 
嫁的年龄,刚工作就要考虑买车买房,实习律师生存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第三,流动性强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律所对律师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导致青年律师对律所没有
 
归属感,看不到发展的希望,律所的凝聚力渐弱,从而使得优秀的青年律师在律所之间
 
的流动性较大。律师最艰苦的就是前面刚执业的三到五年,有很多律师吃不了苦,禁不
 
住诱惑,耐不住清贫,守不住寂寞,中途选择退出律师行业,投身于公司法务或者银行
 
等职业。能最终坚持下来的律师往往也是凤毛麟角。律师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行业整
 
体流动性强。
 
  ✎ 律师事务所对青年律师既有的培养模式
 
  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律师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作用凸显,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纷纷发文保障律师执业权利。日臻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日益优化的执业
 
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律师涌入律师行业。以注册在杭州市的律师为例,有45%都是
 
青年律师。可见,青年律师是律师事务所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后备力量,律师事务所
 
对青年律师的培养也应高度重视。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学徒式”
 
  律师执业经验的传统获取方式是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式,徒弟跟着资深律师拜师学
 
艺,师傅将部分案件或者案件的部分流程交给徒弟办,对关键环节和书面文书进行审核
 
把关,然后从业务收入中让渡一部分出来给徒弟。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解决徒弟的初期成
 
长问题,但最大的弊端在于会让徒弟渐渐产生依赖心理,遇到问题就等师傅解决,不主
 
动想办法,久而久之会缺乏自主思维,将思维局限在已有的办案经验上,陷入思维定势
 
,很难突破。一旦脱离师傅,就不知所措,无法创新思维,也没有相应的案源。
 
  二是“粗放式”
 
  律师属于自由职业者,但律师执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必须以律师事务所的名义接
 
案。也就是说,根据《律师法》的规定,客户是和律师事务所发生委托代理关系,然后
 
再由律师事务所指派给某一个或几个律师办理,并非当事人直接和律师签委托合同。这
 
样就导致很多律师事务所为了降低成本、吸引律师,对执业律师收取低比例管理费。换
 
句话说,律师事务所对执业律师不直接进行管理,而是形成客观上的挂靠关系,律师执
 
业更大程度上靠每个律师的自我约束。很多青年律师如果一开始选择在这类律师事务所
 
执业,那势必会被放任不管、自由发展,会忽略很多优良执业习惯的养成,甚至有时会
 
违反律师职业道德和触犯律师执业红线而不自知。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在于自由无拘束
 
,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发生违纪情形。所以从长远来看,粗放式培养模式不利于青年律
 
师今后的长远发展。
 
  三是“团队式”
 
  俗话说,如果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想走得远,一群人走。现在很多律师都意
 
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搭建属于自己的律师团队。团队中各成员都想方设法去提高
 
整个团队对外提供法律服务的能力,扬长避短、集思广益、齐心协力、资源共享,凝聚
 
力较强。不论哪个团队都离不开青年律师,对青年律师的培养也就相对慷慨和无私,会
 
尽全力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目前,这种做法得到了越来越多律所主任的青睐,运用
 
普遍,很多律师事务所内部都有自己的小团队。但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无法规模
 
化地批量生产,能从团队中得到成长的青年律师数量也有限,一旦离开这个团队,可能
 
无法适应,更无法在其他团队生存。
 
  ✎ 互联网时代下律师事务所对青年律师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流的律师事务所需要拥有一流的法律人才,而一流法律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一流的
 
培养方式。笔者仅从律师事务所管理的角度来谈谈对青年律师培养的路径选择。
 
  第一,设立律匠文坛基金,从执业技能角度为青年律师成长提供激励保障。
 
  生存是发展的前提。青年律师执业初期的最大问题在于生活压力,正所谓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要想让他们早日成长、充分施展才华,就必须做好他们的后勤保障工作
 
。但单纯的金钱资助又容易使其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和懒惰心态。笔者建议,可以设立
 
律匠文坛基金。通过撰写专业论文、实务文章或者分享办案经验等形式,在青年律师范
 
围内进行征文,每期围绕一个主题,在一个或几个律所之间展开联合比赛,对参赛文章
 
进行评比,对一、二、三等奖的得主进行公开表彰并颁发一定数额的奖金。从执业技能
 
的角度讲,青年律师不仅可以借此机会锻炼自己的文笔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且还可
 
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至于基金来源,可以协商决定,或者由每个合
 
伙人每月拿出500元存入律匠文坛基金,或者几个律所联谊起来举办活动,基金统一由
 
第三方(如律协)来保管发放。在这方面,浙江省部分律师事务所树立了榜样,每年向
 
省律协捐款用于设立浙江省青年律师培养基金。另外,也可以从分配机制上对青年律师
 
进行一定的倾斜。笔者建议,对执业初期的青年律师按照公司制进行管理。比如说,按
 
照“执行主任——高级合伙人——普通合伙人(资深律师)——承办律师(青年律师)
 
——律师助理”这样的金字塔式机构进行管理和考核。在执行主任下划分为若干个业务
 
部门,类似于法院业务庭划分,每个团队中都有资深律师和青年律师及律师助理组成,
 
由资深律师对客户负责,由青年律师作为承办律师参与案件所有的办理流程,跟着资深
 
律师边学边做。这样可以由资深律师为青年律师提供底薪,让他们在初期有保底工资过
 
度,促使他们一心一意谋发展、学办案。正如辽宁智库律师事务所一样,对执业初期的
 
青年律师除固定薪酬及五险一金待遇外,还根据年度工作业绩、敬业精神等指标考核青
 
年律师发展情况,给予年度奖金激励。
 
  第二,搭建电子案管平台,从实务训练方面促使青年律师加速成长。
 
  笔者建议,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律师在律所内搭建一个电子案件管理平台,秉承信息
 
时代的“开放、分享”精神,让每个律所内执业律师办理的案件全部电子化归档,先在
 
律所内部进行资源共享,实现无纸化办公模式。而且可以给每个客户发放一个登录查询
 
案件办理进程的用户名和密码,让当事人通过这个平台对律师办理案件流程进行同步跟
 
踪,优质高效。
 
  此外,这样做也有利于所内青年律师的相互交流学习。资深律师每天都有机会接触
 
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案件,而青年律师在前期没有案源,相对而言,可以先将律所内
 
其他律师曾经办理过的经典案例进行归档,输入成电子版本,形成大数据,然后翻阅、
 
查看和学习,记录心得体会。对于疑难复杂的案件,可先学着梳理出可能涉及到的法律
 
、法规及文件,找准突破口,提出初步办案意见,然后再与老律师的办案思路去对照,
 
寻出差距,找到不足,将别人的办案经验变为自己的经验积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为可喜的是,司法裁判文书的公开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律师办理案件经验的人身
 
专属性,使得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从网上看到法官的裁判文书,分析归纳出法官的裁判规
 
则,让青年律师在法官思维和律师思维之间循环往复,寻找相同点与不同点,用实际案
 
例将每个法条的内涵丰富起来。
 
  第三,自媒体定向推广,从专业化维度让青年律师带有鲜明的识别特征。
 
  站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青年律师的路在何方?答案是专业化发展。青年律师不
 
如老律师经验多,不如所主任人脉广,但占有的时间充裕、拥有的精力旺盛,完全可以
 
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选择某一个法律领域进行深入钻研,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力争做该领域的专家型律师,为客户提供更专业、更精细、更高端的法律服务。具体
 
来说,笔者建议,在青年律师入职后3个月左右,律师事务所可以结合平日表现、个性
 
特征及个人意愿等因素,让每位青年律师选择某一个专业领域进行重点发展,待确定方
 
向之后,律师事务所可以对其进行定向培训和强化学习,让其带有鲜明的识别特征,形
 
成律所的核心竞争力。再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其培养为该领域的法律专家。然后借助于
 
网站、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进行定向宣传,推荐该名专业律师参加律师协会专委
 
会以及其他律所举办的活动,增加他的曝光度,让其分享在该领域中的学习体会、研究
 
心得和实务经验,也可以在律所网站或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其撰写的原创性文章,将其从
 
律所内的专业律师逐渐推向更高的平台进行展现,进而使律师的专业化与律师事务所的
 
品牌化相得益彰。
 
  青年律师的培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这不仅关系到律师事务所可持续发展的重
 
大命题,也是事关律师行业永葆生机活力和健康发展的根本大计。在“互联网+”的时
 
代,我们要乘风破浪、抓住这个契机,把最有限的时间、精力和经费投入到最高效的回
 
报中去。青年律师执业成长好,律师事务所的明天就会更好。祖国的明天属于我们,律
 
师界的未来也一定是青年律师的天地。www.gaopanlawy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