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大学生在工厂死的不明不白


                                                   印荣生

这起年轻学子的不幸遇难,不只是简单的安全事故,也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很多人关注这件事,是大家联想到如今大学普遍存在的“老板导师”现象。

5月27日深夜,@华东理工大学发微博称,5月23日,青浦区上海焦耳蜡业有限公司厂房发生爆炸,该校二年级李姓研究生不幸遇难。校方称,学校已迅速成立工作组,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目前,涉事企业负责人已被刑事拘留。

大学生之死,对于其新属来说,无异于天崩地裂。他父母的丧子之痛,更是可以想象。

在校方发布信息之前,网上已有遇难学生家属的哭诉信息流传。一个自称是死者姐姐的网友,在公开信里说弟弟是被导师派到工厂里做实验遭遇不幸,而悲剧后他们找学校了解信息,却被校方推诿,无从得知具体原委。校方说的专案组,家属一直也没见到,因而怀疑学校要开脱责任,息事宁人。

这些当然都还是家属的单方说法,但学校的最新回应,的确也语焉不详,并没有明确回应家属的那些怀疑。查明真相需要时间,而且人命关天,调查和通报结论,更要慎之又慎。但真相可以阶段性呈现,可以通过善意的沟通尽可能化解家属的疑惑。现在5天过去了,当地有关方面的通报,与死者亲属及社会舆论期待,似乎差得太远。

面对死者亲属的急切追问,给出负责任的回复需要时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死者亲属只有焦急而不明真相的等待。本校一个年轻学子不幸遇难,校方无论从情理还是责任上,都有必要展现更积极的善后态度。

爆炸事故的具体原因,固然需要“有关部门”尽快调查,厘清责任。但导师是学校老师,其让学生去自己亲戚的工厂干活,究竟是否符合学校的规定;家属指证的该导师长期让学生为其打工是否属实;在日常带学生的过程中,该老师的做法是否合规,都需要校方调查并给出更明确的回应。毕竟这是学生出现在工厂的背景,校方不能把调查责任全推给“有关部门”。

这起年轻学子的不幸遇难,不只是简单的安全事故,也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很多人关注这件事,是大家联想到如今大学普遍存在的“老板导师”现象。大学导师接项目,然后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学生的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在这起事故中,还有消息称该学生的导师就是涉案工厂的实际所有者,如果属实,“导师在外开工厂,把学生当免费劳力”的性质显然就更为恶劣。

当然,深入反思的前提,是建立在确凿事实的基础上。现在综合家属和学校双方说法,可以确认的事实就是学生不幸死在了那个工厂,而学生和导师的关系,导师在其中所该承担的责任,都还需要权威的调查信息。

希望校方和相关部门顺应死者亲属的合理诉求,尽快并主动通报相关案情,哪怕是阶段性的。在人命面前,不能总是重复“舆论倒逼回应”的老路。在信息时代,靠拖延和遮掩不可能逃避真相的追问,相反还会消磨公众的信任,损害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公信。一个年轻的生命,决不能死的不明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