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13日阿里被IACC(国际打假联盟, International Anti Counterfeiting Coalition,1979年成立于美国华盛顿)高调宣布接纳为新增的平台类普通会员,到5月13日又被IACC董事会宣布暂停会员资格,时间仅仅是30天。如果时光倒流回到2005年,我们还能看到当时IACC把阿里列为打击对象。那么,为何时间过了10年以后,阿里巴巴又收到IACC组织的通行证?更诡异的是,为何一个月过后,此通行证为何又被宣布取消?阿里巴巴被暂停会员资格,显然在这一回合中并不占优势,在美国对手力量非常强大。那么,阿里究竟是得罪了谁,又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一、阿里巴巴与IACC的关系大反转
IACC现任总裁Robert C. Barchiesi支持阿里成为会员
十年里,阿里巴巴与IACC组织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大反转。后者成员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拥有一线国际著名品牌250多家,是成立时间最早、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打假组织之一。阿里高调加入IACC和自身发展有关,与IAAC总裁的理念有关。
2005年2月11日,国际打假联盟发布了一份白皮书,与阿里巴巴有关的报告在第14页,占不足1/3页面。很快,很多阿里巴巴的出口企业用户几乎在同时收到了一份匿名传真件,传真内容均为:美国“国际打假联盟发表的白皮书把阿里巴巴推荐列入特别“301”黑名单。可见,十年前,阿里巴巴是IACC打击的对象。
根据IACC暂停阿里会员资格的声明:现任总裁Robert Barchiesi今年已经执掌8年,前任总裁Barbara Kolsun发声表示这一决定迟缓。因此,阿里和IACC组织的关系反转是在8年内现任总裁任内实现的。2013年,阿里巴巴和IACC成立了IACC MarketSafe® Program项目之后,双方持续开展了合作打假活动,通过类似“快速下架机制”的合作,IACC成员能够识别并快速撤下淘宝、天猫平台的侵权商品。这次,阿里巴巴在IACC的“普通会员”资格(年费7000美金),就是一种新的会员资格,离开总裁的支持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现任总裁热衷于发展新会员,这显然既可以扩大IACC的国际影响力,又可以增加机构的经济收入。
IACC董事会享有投票权,但正式会员也得搞定大多数。笔者统计,约有24家品牌的国际打假联盟成员私下表示了对退会的古驰、Michael Kors的支持。因此,至少有26家会员反对阿里加入,这一数字占会员总数的10%。对于一家成员驱动型非政府组织,最大多数成员的支持是关键。因此,当内部成员反对声音过大、另一反假联盟 Unifab (法国奢侈品牌Longchamp及一些国际大牌组成)也对IACC的决定提出批评的时候,董事会必须考虑到首先维持组织的信誉,只能先暂停阿里的会员资格了。这也说明,马云的这一行动过程还有点激进和急躁,事先对风险预判不足,低估了董事会其他成员和联盟正式会员的作用。
二、阿里为何被称为“时尚界最危险的存在”?
Gucci西南首家形象店1月关闭,奢侈品关店潮归罪阿里
在抗议阿里加入IACC组织的队伍中,笔者发现抗议声音最大、行为最激进的都是国际时尚奢侈品大牌,例如古驰、蒂芙尼等,先是发表抗议声明,之后更以单方面宣布退会宣示与阿里巴巴的深仇大恨。古驰早就和阿里巴巴存在法律官司,双方在此之前已经是冤家对头。2015年5月16日,法国奢侈品牌开云(Kering)向美国纽约南区法院提起第二次诉讼,指控中国电商阿里巴巴售假获利,并提出赔偿要求。这是不到一年时间内开云集团第二次以同样原因向阿里提出诉讼。
那么,奢侈品为何反对意见如此强烈呢?笔者发现,这些大牌也是近年来中国关店数量比较多的,古驰一家2015年在在中国关闭了5家门店。2016年1月,古驰位于成都的Gucci仁和春天百货店关闭,这家店曾是Gucci挺进西南区的重要形象店。因此,古驰抗议行为的原因是两个方面的。首先,主要是阿里平台在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影响是很大的。奢侈品营销依靠的是比较高的单品利润率来获得回报,而如果假冒产品泛滥,显然会大幅度降低这些奢侈品正品的销量和利润率。在中国奢侈品实体店销售疲软和国际代购逐渐兴起的情况下,这些国际大牌,恼恨的是阿里提供的跨境电商等平台抢夺了专卖店的生意。
从另一个方面说,古驰、蒂凡尼这些大牌宣布退会,也是在引导消费者不在阿里旗下的电子商务网站购物,而要到线下专卖店或指定电商渠道消费。显然,将业务重心从线下转移、大力发展电商提供专业的在线购物体验是这些奢侈大牌目前的重点渠道战略之一,以适应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正在发生的变化。
不过,奢侈品品牌反应不一,说明阿里还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三、阿里如何修复自己的国际形象?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主导下,阿里巴巴被塑造成一个售假集散地的形象。在这种舆论氛围里,西方大品牌对这家中国电子商务巨头的打假承诺自然感到担忧。对于这30天里的闹剧,至少让公众感觉疑惑的是,阿里巴巴是否通过了某种不可告人的手段加入了组织?阿里加入这一组织是否只是为了美化自己的国际形象?对此,笔者认为,阿里国际化必须克服自身的焦虑感,当下可以做出三项举措,应对这一形象危机。
首先,明确加入IACC的程序是透明、合法的。阿里应该学会通过更多的媒体渠道发声,避免事态恶化,防止公众被竞争对手引导将此事朝着金钱外交方向解读。
其次,展示与IACC组织合作的成果。阿里巴巴可以在近期舆论关注的高峰时期,集中展示自身的打假成果,而不是一味的宣传自己有多大的打假人员规模。人们更关心的是,在阿里平台上买到假货的几率是否真的降低了。
第三,修复与欧美大牌的关系。阿里巴巴在国际舞台上戒急戒躁,不应过多树敌,而应当化敌为友,建立自身的合作联盟。
总之,这次阿里IACC会员风波是自身欧美国际形象的一种折射。假货泛滥成为蒙在马云头上的一大片阴云。阿里被暂停会员资格,预示着在一部分国际大牌眼里,阿里的打假力度还远远不够,只局限于口头支持品牌执法,对时尚大牌的冲击和伤害仍然很大。阿里巴巴应该趁此机会,全面反思进军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的方式,舆论先行,说服众多的欧美奢侈品品牌,尽早改变在西方市场的不良形象和舆论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