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社会的人脉:分享人脉,就是分享知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自我设限,每一条人脉都是一条人生的岔道口,这种改变往往通过知识层面的启发来实现。偏见与排斥,很多时候是一种认知上的自我设限和对沟通的可能性的放弃。因为长期的知识流入的自我设限,很多人在中年以后的人生岔道口上,才发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如果在交往之前就在自己与他人之间设置一个事实上只属于内心偏见的人际差别,无疑是给自己的交往设置障碍。知识社会的人际差别,如果说有的话,也就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差别,而且这种差别,根本无关高下尊卑,因为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知识结构,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之处,都有自己的独特人生经验,这都是全人类知识网络体系的一部分。对于高层的知识掌握者,也完全不必产生与之交往的内心障碍,因为人际网络有助于其意愿传播出去的知识的传播,真正聪明的高层知识掌握者,在人脉方面会坚持包容与开放的思想和行为。

 

有用的信息,就是知识。信息之有用性的获得,源自人类个体和群体的不同需求、目的、行动、处境等等。一切信息都存在获得有用性的可能性,也就是成为知识的可能性。一切信息都是知识。书本和视频等不过是知识传播者的工具、载体而已,本质上是人类大脑的延伸。人本身,也是作为知识传播者而存在的。

 

宇宙存在一个显性的维度,是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是能通过物理手段进行观测的世界,同时也存在另外一个隐藏的主体性的维度,此维度之整体,是一个开放性的知识网络。两个维度的相加,也就是宇宙整体,仍然是一个开放性的知识网络。

 

在时间的维度中,宇宙体现为知识的熵增过程。在显性的维度中,知识之熵增过程:知识从环境与隐藏的主体性的维度流向我们,然后在我们之间流动。互联网所提供的,是作为关键环节的人与人之间的熵增过程的加速化。

 

历史上,几乎任何一种封闭性的主流知识系统都会在其盛行的地域内造成一个地域性的统治集团。这个地域可以是一个国家,也可以是全球。只有这个封闭性的知识系统奔溃掉,统治集团才会真正崩溃。一切封闭性的知识系统,都忌讳于知识流动的开放性。

 

人际不平等的本源,是知识的不平等。知识之熵增过程,也就是一种平等化的过程。人是知识利用者,也是知识分享者。无论有偿无偿,分享就是知识的流动。

 

高效知识往往以人际关系网络为传播媒介。真正有用的知识,从来都是小众化、网络化传播的。对于这些知识的获取,主要的不是通过教育和传统媒体获取,而是通过人际网络。高效的知识传播模式,也不是大众化的,而是网络化的。人脉是有用知识的主要来源。知识传播的方式,建立在人际信任的基础上,才不容易为人轻易忽略。知识的有效传播往往是建立一定人际信用的基础之上。对于帮助进行投资预测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如此。人际信用的来源:一是生活交往过程,是一种直接的人际信用;二是口碑,是一种间接的人际信用;三是既往所分享的知识的质量,是一种直接的人际信用。真正有用的知识是小众化、网络化传播的,因为这些知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那里。各领域的重要真理,都在少数人那里。

 

在利益上跟对人,不如在思想上跟对人。构建人际网络,其实也就是构建一个知识网络。人际网络的重要性,也就是知识网络的重要性。知识分享理所应当的成为人际交往的主要目的。每个人的人际网络都是其知识结构的投影。友情值得珍惜的一个理由:正在于友情带来知识。

 

微信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微信的应用原理,建立在传播学等学科的大量研究成果之上。在我看来,微信最有用的一方面,正是人脉和知识的分享。微信的知识分享功能,提供了一种几乎从不打扰的人际交往方式,而且这种人际交往方式,甚至会成为部分人群的主要人际交往方式。一些人很少聊天,因为他们明白的是:真正有价值的聊天,无论公聊私聊都不会有人陪你聊,能够随意浪费时间的人们,都是因为他们的时间根本没有价值。

 

知识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完全没有利益诉求的人际关系,却又能做到互惠互利。非利益之交,而又往往能够互惠互利。人脉与知识,本质上是一种共享资源,不会因分享而减少,分享的越多,也收获的越多。人脉,是一张编织起来的知识网,而且这张知识网,在人脉分享的同时,是大家一起在编织,其编织效率远远大于一个人的苦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