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严复吊伯母之丧(《严复的一些史实》之一百零四)
严孝潜
1891年,严复的二伯母在福州阳岐老家病逝。严复写信吊伯母之丧。
1891年这一年,严复的二伯母在福州阳岐老家病逝。严复知道以后就致信从弟观澜、观衍,吊伯母之丧:“本日得慎兄函,惊审伯母大人已归天上。伏惟伯母早岁宜家,中年茹苦,食贫之况,人情所难。然而蔗境弥甘,菊香晚节,寝门视膳,子妇承欢,珠宫含饴,孙曹秀范。凡兹后福之日隆,皆慰先人以憾。兄哭母之泪未干,即次之哀莫达,白云空望,红泪时浑,敬布知笺,诸祈素鉴而已。” (《严复集》第三册第731页)
信中“慎兄”是本人的曾祖父严传慎,字习三。他有四个儿子,大儿子严家鹤,是本人的祖父,又名鼎铭,铭官、又盘,严复在
严复二伯母和严复的母亲一样,都是早年丧夫,儿女皆年幼。严复的父亲严振先,在家中排行第四,是一个中医,医术和医德都很好,有“严半仙”之称,在1866年因抢救霍乱病人,受到传染,不治而亡,严复时年才12岁。严复的二伯父严恭诒,也是一个医生,卒于1868年,时严复的堂弟严观谰才11岁。原先两家都移居到福州,后因家贫清苦,先后搬回阳岐老屋,相邻为伴,直到1883年严复将母亲接往天津。1885年严复回闽参加科考时,曾带他的母亲一起回阳岐省亲。1888年严复的母亲因身体患为哮喘病,不适在北方居住,又迁回阳岐,当时严观涛已去越南,观澜和观衍在南洋水师就职,都不在家,妯娌俩在阳岐老家相依为命,直至1889年严复的母亲病逝。所以严复对二伯母感情很深。
1906年严复在“伯父恭诒公墓碣铭”中写到:“先大父秉符公生五子,其四分后诸昆,公其次也。复其显考于序为季,秉符公业医,公与吾父能述其业,有名于时”。是一个当时在福州南台岛很有名的中医世家。秉符的大儿子名恭明(生平不详);二儿子就是恭诒,生有观涛、观澜、观衍三兄弟;三儿子叫福胙,因肺疾早卒;四儿子就是严复的父亲严振先,生有二个儿子,长子幼夭,次子严复;五儿子名恭寅,号厚甫,是个举人,严复小的时候,曾跟他读书。厚甫也生有二个儿子,一个呌严传熙(又甫、熙官),1890年到天津,投考北洋水师学堂,1900年曾隨严复由天津到上海避难,后在京奉铁路万荘车站任站长。另一个生平不详。
严复在1866年春刚刚结婚不久,8月父亲就亡故,因家境贫寒,只好摒挡一切,将全家搬回阳岐乡下,因祖屋当时已被质押一半,由他人居住,容纳不下,只好住在紧靠祖屋南面的二间小屋内。严复二伯父逝世后,其堂弟严观澜一家的处境与严复一家相似,一个寡母带着一群孩子,朝不保夕,环顾左右,无依无靠。严复的二伯母也由福州南台租船将全家移归阳岐居住。
对於幼时的这些遭遇,严复一直不能忘却,在1915年应观澜之子严家驺(伯鋆)之请,作“四弟观澜六十寿序”时,还做了动情的描述:“吾长若翁(指:观澜)三岁,方吾失怙时,吾年十有四,而翁谨十一龄耳。其次年,汝大父(指:严复二伯父)亦弃养,两家贫相若,皆上存寡母,群众阶级立,环顾无以为朝夕资。当记某日,若大母(指:严复二伯母)从南台买船移家,归阳崎乡居。吾偕行。齿稚不习舟船摇簸,伏篷底眩卧呕嗀。天深黑,乃舍船登门,前步不数武,抵老屋;屋之半,当质未赎,为他人居,其南墻圯,上见星而下见土。若大母含泪指示余曰:‘幸祖宗留此百余年屋,粗为吾曹盖庇,不然,何所托足乎?’当时吾兄弟虽幼,皆悲不自胜也”
严复原住在老屋南面的二间小屋,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折除,由严观澜之子严伯鋆新建为中西结合的二层楼的小洋楼,也就是现在位于“大夫弟”南面的那座房子,现尚完好,与“大夫第”仅一墙之隔。不过在东面大门前,原是一个小花园,种有果树、鲜花等,与阳岐浦河边,也只有一路之遥。
1891年,严复的同乡、时为水师学堂汉文教习的陈锡赞,参加科考并中举。
1891年(辛卯)严复作有:
《过吕太微》(《严复集》第二册第362页)
《挽郭嵩焘》(《严复集》和《严复集》补编均未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