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为寂寞


携着寂寞,想你
       作者:细语英英
  这个季节
  只想把自己关在黑暗里
  不许月光进来
  怀抱几句漂亮的诗歌
  等一只手把阳光牵来
  浇灌我粉红的痴念
  
  不小心碰到了
  枕边那对绣好的鸳鸯
  狂欢的脉搏
  这一刻只属于我
  
  此时,你坐在最后的段落里
  一口口热气润湿的文字
  把这个冬天割开
  敞开温暖的怀抱等我
  说亲说疼说爱
  
  夜靠着黑发
  把醉了的回忆凝结成雕像
  没关好的那扇窗在风中舞动
  唱着一首只有你和我才懂的歌
  翻阅的诗句
  用目光缠绕目光
  
  我知道
  是你给了我春天
  风一吹,花就开了
    《携着寂寞,想你》(细语英英)是一首抒情诗,它是一个少女在冬天里倾诉对春天的期盼、对爱情的憧憬和渴求。全诗共5节,分别述说了“我”的情感从寂寞到渴求再到憧憬的曲折变化。题目就是诗眼,是解开这首诗情感秘密的钥匙。正如一首歌词唱道:不是因为寂寞才想你,而是因为想你才寂寞。这是少女怀春的寂寞。诗题里,一个“携”,突显“我”的孤独,其表达效果不输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歌的第一节扣题来写。“这个季节”应该是冬天。第三节有“把这个冬天割开”句,照应了“这个季节”;第四节有“夜靠着黑发/把醉了的回忆凝结成雕像”句,照应了“只想把自己关在黑暗里”。冬天里的人们充满对春天的期盼。因为春天是孕育生命的季节,春天充满生机和活力,春天让人满怀理想和憧憬:春天,是爱的季节。但是冬天里的“我”“只想把自己关在黑暗里/不许月光进来”。
  这样的情绪表现,和人们对月的一般理解和想象是不一样的。至少,这吸引了我,给我一种新鲜的认知感觉和情绪体验。
  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在期盼春天的过程里,人的思念也在疯长。“怀抱几句漂亮的诗歌/等一只手把阳光牵来/浇灌我粉红的痴念”。“念”前着一“痴”字,表现“我”对爱情近乎偏狂的执着。明乎此,就能明白“我”之寂寞。“不许月光进来”,原来并不是“我”自闭的表现,而是在等待“阳光”,因为“我”只属于那能“浇灌我粉红的痴念”的“阳光”。等待,是寂寞的。但是,这寂寞是那样轻灵,你几乎感受不到丝毫的伤感或消沉。怀抱诗歌,阳光浇灌痴念,这种人格化的手法几乎消解了寂寞。“漂亮”、“粉红”等修饰语的运用,更给寂寞笼罩了几许温暖和亮色。
  不料想,这寂寞竟又沉重起来。就在这寂寞的等待中,“我”“不小心碰到了/枕边那对绣好的鸳鸯/狂欢的脉搏”,此情此境,“我”又如何呢?诗人在此不作多余的描述,只有看似平淡的一句:“这一刻只属于我”。难道这还不够吗?记得学生时代读过一首词,内容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好一句“天凉好个秋”!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到了无以形容的极致。同样,“这一刻只属于我”也把孤独渲染到了极致:鸳鸯成双成对,“我”形单影只;鸳鸯“狂欢”,“我”寂寞。以乐景写哀,亦倍增其哀。这里的对比衬托是如此鲜明。我认为,此时任何的描述都是不必要的。真是增一句则嫌其多余,减一句则嫌其不足。恰如其分者,莫过于此!
  因为是少女怀春,所以虽情浓而无怨。这首诗没有思妇的缠绵和幽怨(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更没有怨妇的压抑和沉重(如: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就在“我”寂寞难耐中,这寂寞竟又几乎消失了。因为“我”意外地发现,“你坐在最后的段落里/一口口热气润湿的文字/把这个冬天割开”,这让“我”感受到了你的呵护和你给予我的春天般的温暖。因为是“怀抱几句漂亮的诗歌”(第一段),所以这里才有“段落”才有“文字”。“翻阅的诗句/用目光缠绕目光”,炽热的浓情,给了“我”一个期许,一个希望,一个粉红色的梦。这两节写得非常温馨。“敞开温暖的怀抱等我/说亲说疼说爱”,对爱的这份憧憬,真是浓得化不开!它就像春天的花儿,暖风一吹,盛开在漫山遍野、角角落落,温暖着整个世界。结尾处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我联想到海子的名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携着寂寞,想你》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颠覆传统语法规范。这种表达的陌生感在增强了诗歌新鲜感和表现力的同时,也给一般人在阅读和理解上造成障碍。解读这样的诗歌,我深知是十分冒险的,但我真的很喜欢。读了再读,不忍舍弃,就尝试着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若能得方家指正,作出些牺牲也是值得的,毕竟没有名人之累嘛。如此一想,也就释然了。更何况诗无达诂,文无定见,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小时候学过一篇寓言故事,叫做《盲人摸象》。讥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一类人。当时自是不会独立思考的,还跟着老师把那几个摸象的盲人狠狠地嘲笑了一番呢。现在想来,该嘲笑自己的嘲笑了,因为又有多少人真正见到了森林呢?苏轼《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见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该是有感而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