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观察之海南需要怎样的发展道路?


  我到海南出差,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小政府,大社会”。各级官吏和学究都以此颇为感到自豪,甚至认为这是海南比其他许多内地省份优越的一个制度环境。

  我真是感到莫名其妙。从有国家这个东东开始,人类社会何曾出现过“大政府、小社会”的阶段?真真搞不懂。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下面说说我对海南未来发展的三个建议:

  先来归纳一下海南的优势。

  第一,海南这个地方,最大的优势是区位优势,也就是热带风情。所谓风物不同,景色迥异。

  第二,其次是地缘优势。环海南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越南等国家。这些国家亚裔很多,对中华文化有认同。

  第三,是孤岛优势。这个词是我自各杜撰的,主要指海南和大陆隔绝,孤悬海外,这在传统被认为是劣势,但“异”本身无优劣之分,只要善加利用,便能转劣为优,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也。

  明确了上述优势,那么,通过“扬长避短”,海南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就顺理成章的明确了。

  海南的三条出路:

  第一:建设大中华区的高端旅游区。

  众所周知,这一点本来是最有希望的。中国是除了沙哈拉沙漠以外全世界生态危机最严重的地区。但海南岛却称得上是中国的一个肺。拿我现在的心情来讲,如果有时间,我愿意每月来海南度假一次,因为只要一脚踏上海南,我整个人的感觉就很放松。在广州的话,即使放假一个月,我也产生不了轻松的感觉。因为广州的人太拥挤,大街上的每个人都在因为赶上某班公车而大步奔走。而在海口,站在街边就可以随时摆手让公共车停下。

  多放松!什么是度假?放松就是度假。

  在说高端旅游。一句话,海南的旅游业应该照准自己的目标群。具体来说,在目前中国,就是盯住那些月收5000元以上的客户,以完善的服务争取他们的回头率来达到增收的目的,而不是通过分散目标群体的方法来粗放性、一次性地、毁灭性地达到短期的增收效果。

  这方面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是黄山。黄山的迎客松竟然是塑料做的!

  另一方面,素质较高的高端人群的环境意识也比较强,减少了环境的维护成本。

  那么,怎样进行目标客户的遴选呢?实行类似于价格歧视的“进入通道歧视”。比如,有意减少(限制)陆路、海路的载客量,通过空中运输把目标客户遴选出来。因为民工多是通过陆海路进入的,这部分人生存技能低下、文化素质较差,加大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成本,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比,代价太大。

  但现在粤海铁路将要开通,这是个坏消息。但可否考虑把它改造为海南绿色瓜菜北伐的专用通道?

  第二:建设半离岸的金融汇兑中心。

  这个我不准备摊开讲。我只是觉得海口有这个条件。考察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避税金融中心,“岛”是无一例外的共同特征。

  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和干净、人口少的特点为金融这一素质密集型的行业提供了天然的亲和力。而且,金融的产业带动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它是各个行业发展的立交桥,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产业。

  当然,现在有了上海埔东。兄弟我去年在金茂大厦88层睡觉的时候就在满脑子乱想:要是海南的领导人有远见,现在的远东金融中心完全有可能是海口!毕竟是海南特在先,埔东特在后。

  但也并不是完全无可挽救。海口可以建立中端的金融汇兑中心,与上海在目标客户上区别开来。

  第三:三高农业和反季节瓜菜生产、加工基地。

  这主要是为农民创收考虑,不加祥述。值得注意的是农业产品的深加工问题,海南现在这种轻工业的发展潜力还相当大,后劲值得期待。

  当然,最好的出路是上述三种方向的结合,齐头并进,互相推动,才是正路。

  当然,这一切都有赖于当地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和对贯彻行为的艺术性把握。更重要的是,认清了方向就要坚定的走下去,这恐怕至少需要两届政府的远见和短期政绩的牺牲。

  不管如何,祝福海南,祝福勤劳智慧的海南人民。

  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