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评价TD-SCDMA的功与过


前天写了《中国移动开始规模关闭TD-SCDMA基站》,这个话题来自一个网友在微博上给我的图片,而且同时@ 中国移动,应该是中国移动某个省的安排(至于是计划中,还是已经实施了,就不可知了)。我在文中也没有证明,而是从网络、终端两个角度看,中国移动都有可能也有必要将TD-SCDMA短路掉。去年我也曾说过,中国移动可以出不包含TD-SCDMA的终端了。原因就是,中国移动的4G网络覆盖已经全面超过了3G,也就是说,有中国移动TD-SCDMA而没有TD-LTE的地方太少了。这种时候,真的可以跳过这个标准了。

事实上看,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我国三大运营商2015年全年3G用户流失了8615.4万,年末3G用户总数已不足4亿。大量的流量用户,已实现了从3G向4G的过渡。2016年1月末,工信部统计的3G用户数已不到3亿(背后有运营商统计口径变化的因素)。我国并没有象美日韩等国那样,用户从2G向3G过渡,然后3G再向4G过渡,而是在2G还占优半壁江山的时候,3G已出现负增长,2G、3G用户一起转为4G。

这件事同样引起了媒体的注意,新锐财经媒体《界面》以《“国产3G”数千亿投资打了水漂 中国移动开始规模关闭TD基站》为题发布了文章,文中引用了我前文中的内容,但并未通知我,我也不清楚,文中的数千亿投资数据来自哪里。

可能也就是由于这篇文章中,大量的网友跑到我的微博下辩论,不过很奇怪,观点象一个哑铃一样集中在两边,或者全盘肯定TD-SCDMA,或者全盘否定,几乎没有中间项。

看看我微博的热门转发和热门评论(系统自动生成):

热门转发:

热门评论:

TD-SCDMA试商用到牌照发放这段时间,我在一咨询机构负责通信市场的监测和行业分析,国内的主要设备商,国际知名的设备商及韩国的SKT,日本的NTT DOCOMO,芯片商高通等都是我们的客户,这些客户普遍关注我国TD-SCDMA的进程,因此TD-SCDMA也一直是我当时产业研究的重点。

从关注程度就可看出,我国当时积极发展TD-SCDMA效果明显,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因此简单否定的说法肯定有问题。但如果肯定了TD-SCDMA,就全盘肯定了TD-SCDMA的商用进程呢?问题可能更多。

下图是我2014年做的一个简单的对比总结:

我们可以试着问一下,为什么TD-SCMDA牌照不能先发?还有哪个国家和我们一样,哪怕只是WCDMA和cdma2000一起发?为什么不能早明确TD-SCDMA运营商,并展开规模试商用,以解决各个产业环节存在的问题呢?为什么不在2006年初就开始规模商用呢?国家主导下,如何刺激国内外设备商的积极性呢?如果这么做,TD-SCDMA产业链的商业化运营成熟周期可能提前两年。如果有这两年,就有可能吸引到其他国家的运营商商用。

没有卖后悔药的,但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下一步做得更好。我们再看看上面这张图。在中国移动已经建立约20万TD-LTE基站的情况下,我们采取了同时给三大运营商发放TD-LTE牌照的做法,约15个月后才发放了FDD 牌照,结果这时,中国移动已经“一骑绝尘”,电信联通已经很难追赶。

因此,我希望国家能对TD-SCDMA做一个全面的“绩效审计”(注意不是财务审计),梳理一下TD-SCDMA决策和实施过程中,都有哪些经验和教训。这可能对我们今后决策科学会有很大的好处。

如果做了这个审计,我相信可以从中国移动带动产业链发展中总结出很多经验来,从产业推进角度讲,我一直给中国移动的TD-SCDMA的进程打非常高的分数,甚至个别年份可以给超过100分。

再回到TD-SCDMA的国家战略意义,我们既不要盲目夸大,也不要盲目否定,方向对了,走的过程中少一些弯路,会“好上加好”。

再说一下“‘国产3G’数千亿投资打了水漂”,我不同意这个观点,第一,真正完全独立的TD-SCDMA投资并不多,第二,商用数年,已经收回了不少投资,第三,到2016年元月底,中国移动还有1.63亿用户,中国移动还会从为这部分用户服务中受益。

至于TD-SCDMA基站拆除,由于4G网络覆盖已经全面超过了3G,中国移动确实应该逐步释放TD-SCDMA的资源,确实应该逐步降低TD-LTE的门槛,将这部分有数据业务需求的用户从3G平滑过渡到4G。而这个时间表,应该精心设计,尽可能减少对用户体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