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粹】米景扬:范曾先生巧补张大千画


 

1998 年秋,我有幸与范曾先生同住一楼,再次成为邻居,见面的机会自然更多了,有时一天会多次会面。我外出回来,也总喜欢先到他的抱冲斋坐坐,谈谈见闻,欢笑一番。

 
  隔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我从琉璃厂归来,带回一幅张大千先生的人物画《高士读易图》。这是一位收藏界朋友的藏品,送拍卖公司,拍出后,买家不出货(不去取货),藏家只好取回,这位藏家当时极为不快。我因有解藏家不快之意,粗粗看过后,就以拍出价买了下来,回来后先拿到范曾先生处,请他过目,听听他的评价。他当即把这幅画用吸铁砣在他巨大的画墙上悬挂起来。画为纸本,高122 厘米,宽44 厘米,创作于1932年春,是大千37 岁壮年时在苏州网师园画的。画面中下部为一高士坐在石头上安详地读书,高士身后斜立着一棵松树;意境高古,笔墨纯熟,人物造型清雅。然而,从构图上讲,一位高士显得有些单调;松树虽然勉强占满画面,但斜立的树干犹如对角线,使画面略显单薄、呆板;上款已被挖去,由于挖补技术不佳,存在明显瑕疵。因此,这幅画虽然不失为大千先生的佳作,但在构图方面,也颇有令人遗憾之处。当时我想摘下拿走,范曾说:“先挂这儿,我再看看。”
 
  第二天早晨7时许,范曾先生来电话说:“便中过来。”我当时并未想起有什么事,等我到他那里一看,张大千先生的那幅画把我惊呆了,画墙上挂着的仿佛是另外一幅画:高士变成了两个人——石头上又舒坦地坐上了另外一位高士,双目盯着原来那位高士手中的书,一人读《易》变成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了;身后的孤树也补成了双松,两棵松树相互扶托,克服了单松树干如对角线的缺陷,新添的松树枝干伸向上空,盖去了挖款造成的瑕疵……整个画面的内容变得丰富,达到了毫无缺憾的新境界。
 
  原来,清晨即起的范先生在观赏大千先生这幅画时,深感构图上有所不足,便胸有成竹地采用大千先生的笔法,添补了一位高士、一棵松树;将孤来独往的高士,补成了相与游燕的两位; 单树则补为互相掩映的双松。尤其令人佩服的是,新添高士的造型、神态、衣纹、用色,及松树的皴擦、渲染以及松叶、苔点,都与大千先生原作的用笔、运墨完全吻合,且神形俱肖、天衣无缝;大千先生画作的清雅高古之气,添画处亦反映得尽善尽美,犹如大千先生再生亲笔所为一般。我想:唯有像范先生这样具有高深的笔墨修养及创造能力,并对前人技法有深入研究者,才能有这样的胆识与构思,补画出如此令人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不久前,正值拍卖高潮,大陆内外来了多位画廊经理,其中不乏研究大千先生的专家。一天晚上,大家来我家小坐。我挂出此幅大千先生的画作,并拿出未补之前原作的拍卖图录,请大家对照欣赏。大家发现画的确是原来的那一幅,笔墨功力与大千先生也完全一致,但却增加了这么多内容,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当我最后说出答案时,众人无不抚掌称绝,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