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对古今中外美学观点的评析及质疑(一)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位非常了不起的探美者,曾一度触及美的本质。在《大希庇阿斯篇---论美》(作者:柏拉图,译者:朱光潜)中,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提出“美就是有用的”,接着否定,提出“有益的就是美的”、“美和有益是一回事”,直指美的本质啊!但又否定。接下来提出“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这在讨论中又回到了片面了。最后却是说:“美是难的”,实在太可惜了。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在美学上提出“美是理念”,设定现实世界之外的一个实体,作为永恒不变的理念。这同捏造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让大家崇拜,都听他的话,有什么区别呢?这样把很多人带到云里雾外,从中获取政治利益?最后掉入死胡同。

老子以“道”为核心,提出美与丑相互比较,相互依存,并强调二者是可相互转化的。比如天下皆知美之美,斯恶已;皆之善之为善,斯不已。”见《老子·第二章》。这里意思是天下的人一旦知道了美的事物,也就能区分什么是不善的了;体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论,深刻反映出美与丑的辩证统一。但是,由于历史时代局现,老子只是从哲学层面上对美进行初步揭示。

在这里,应提及现时应用的朱立元主编的《美学大辞典》(上海图书出版社20101月第一版)中,所呈现的老子的美学观点中,有几点和《老子》原文之意相符?比如(该辞典P285:“从美与丑的相对性,进而否定美与丑的区别与界限,否定审美与艺术活动。‘美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二十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老子·十二》)”。

我们先来看看“美之与恶,相去何若?”的意思,杨润根这样解释“受人赞美与招人厌恶这两种不同的感受相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究竟有多大呢?”①,这里主要是问及美与恶()差异究竟有多大,或者,相对于远大追求,受人赞美与招人厌恶这两种不同的感受,对于老子来讲,无所谓,显得微不足道。但哪里有“否定美与丑的区别与界限,否定审美与艺术活动。”?而且联系《老子》上下文来看,主要是表达老子追求与众人不同的理想目标,或者,有如美与丑之差距。“我与生活在我周围的那些人之间的差别究竟有多大呢?”②。从这点来看,不但没有否定美与丑之差距,而且还有肯定之意!(注:①②句选自《发现老子》P149杨润根著.华夏出版社200410月)

再来看“五色令人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理解这句话,要根据前后文体会其中语境,其大意为:每天过多观看五彩缤纷的颜色会令人眼花缭乱,过度的音乐会令人耳聋,过度的美味佳肴会败坏胃口。这里主要是体现对事物的度量把握问题,哪里有“否定美与丑的区别与界限,否定审美与艺术活动。”?即使退一步来讲,不顾文中语境,但也要想下为什么“五色”令人盲,为什么“五音”会令人耳聋,为什么“五味”会令人“口爽”(胃口败坏)?

又比如“强调美与真是对立、不相容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的是这样吗?

有关这些异议,在这里只是简约提及,不宜讲的太远,将另立文详述。

孔子从“仁”出发,引出其美学主张,据说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将美与善区分,认为美不同于善,善比美更重要。“人而不仁,如何乐?”指出内在的善,以能引起人们精神愉悦感性形式表现出来,即为美。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为美学批评原则。

    对孔子的美学主张,有几点意见。首先对美与善能区分开来,这是好事,但他能分开来,不能合回去,这是个问题,认为善比美更重要,这更成问题。比如“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得了?在这里仁慈为善意,胜利为一种美。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善良重要?还是胜利(美)重要?对于“人而不仁,如何乐?”,但社会上,有很多恶人,他们过的美滋滋的,快乐的很,这又怎么解释?对于美的概括或定义,只局限于“精神”愉悦和“感性形式”?

所以,孔子对美认识还不够深,特别是受政治立场局限,还没能深刻揭示美的产生及本质规律,只流于形式的、片面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