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严复送长子严璩去英国留学;开始翻译《原富》;


1896年,严复送长子严璩去英国留学;开始翻译《原富》;

协办北京“通艺学堂(《严复的一些史实》之一百二十三

严孝潜

189611

18961123(十月十九),清政府任命罗丰禄出使英国大臣。

严复的长子严璩以员身份去英国留学。在《严复与家乡》一书中,严家理先生写的“严复先生及其家庭”一文,对严璩出国留学的事,是这么写的:“当时驻英钦差大臣出了缺,李鸿章已内定由严复出任。相传李鸿章有个习惯的做法,即在他决定派谁出任要职时,总要此人搬进他官邸小住一段时间,以备询问观察,并使该员能领会李的属望和意图。严复得到李鸿章面谕迁进官邸后,即知自已将有出使之命。严复的留英同学、回国后亦在李鸿章幕下供职的罗丰禄探悉消息后,特趋谒李鸿章,只夸赞严复办水师学堂的成绩说:‘中堂不想建立海军则巳,要想建立一支象样的近代海军,非严复则培养不出人才来。’严复早受知于李鸿章,这一套话果然发生了作用,翌日李即召见严复,着实慰勉一番,吩咐他仍回学校,全心办学。接着却发表了这位同学任驻英钦差大巨的命令。严复趁此机会为儿子伯玉前途谋一条出路,他要罗丰禄将伯玉带去英国,在使馆里做个随员,一面去剑桥、伦敦各大学选课进修。”伯玉当时22岁,於1900年毕业回国。

严璩(1874----1942),187412月严璩出生时,严复正在台湾。幼年时期父子也是离多聚少,全由母亲照顾。1875年至1876年间,严复在“扬武”号服役,去过上海、日本等地,1876年夏还被聘到天津,接着在1877年到1879年到英国留学,1879年被提前调回福州船政学堂任教习,但在1880年又被李鸿章调往天津,直到1883年严璩八岁时,严复才把他和他的母亲、祖母一起接到天津共同生活,因找不到合适的老师,严复就亲自给他上课。1885年,郑孝胥由福建来津投李鸿章,严复遂将儿子拜郑孝胥为师。

 严璩于1891年在天津和秋樵(君止、增祥)的次女韫清结婚,时年17岁。1896年严璩由天津去英国留学, 在1900年学成归国。

190169清政府授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前往德国,严璩被命为员“三等翻译官” 行。事毕回国后,闲暇在家,直到1902年春,严复由天津到北京任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后,严璩开始到译书局任职,并与严培南、林琴南合译《伊索寓言》。

1902年,严璩又被派往法国,任驻法使馆的参赞。1905年又被奉派去越南检查商务及人头税等事务,回国后作有“越南视察报告”。1908年严璩以四品京卿和道员官阶调任广东全省电政监督。 1909年,宣统元年严璩以二品卿衔大员,受到“特恩” 回福建做“财政正监理官”。

民国成立后,1912年严璩回到北京,以政和洋务专家的资格,继续在政和盐务部门担任要职,历任长芦盐运使、政部参事、公债司司长等职。

 1919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帝俄在华经营的“华俄道胜银行” 办理结束业务,他继王宠惠之后,担任“华俄道胜银行清理处”督办。

    1921年以后,严璩曾三度任北洋政府的政部次长、全国盐务署署长兼盐务稽核总所总办等要职。

1929年孙科任行政院长时期,严璩到南京担任国民政府财政部次长,这是他第四次任财政次长,但这次他只做了十八天的次长,政部就为宋、孔两家所垄断而离职。以后,只好就任司法行政部总务司司长,以维持生活。

1933年严璩寓居上海,时年59岁,经济情况困难万分。上海沦陷,严璩无力撤往内地,滞留上海。被日寇盯上,打算拥他出来做伪财政部长。但严璩表示宁死不干伪政部长。日寇见利诱不成,就以死相逼。严璩仍誓死不从。此时,严璩年近七十,又有极严重的哮喘病,身体每况愈下。

1942年冬天,严璩带着一身傲骨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1896年间

这一年,严复开始翻译《原富》。

《原富》原名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今译《国富论》,英国人亚丹·斯密(Anam Smith17231790年)著。出版于1776年。系资产阶级经济学经典著作。全书共分为五篇。第一篇(部甲)论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分配的自然顺序。第二篇(部乙)论资产之性质、蓄积与使用。第三篇(部丙)论诸国民之富的进步。第四篇(部丁)论政治经济学上之诸体系。第五篇(部戊)论君主或国家之收入。

是年,严复开始着手翻译此书,严复翻译《原富》历经5年,直至1901130才全部脱稿,1901年至1902年,全书陆续由上海南洋公学译书院出版。

 

这一年,严复与张元济相识并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提倡新学,培养维新人才。

张元济,浙江海盐人,1892年考中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邢部主事,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是一个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当年春,张元济等人发起集资筹设一所“西学堂”,主要招收官绅子弟,重点学习西国语言文字,并呈请总理衙门给予支持。

时任总理衙门大臣的张荫桓对筹办“西学堂”,也极为热心,他约合同僚数人联名写信,向各省督抚募捐,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王文韶都捐了款,这是属于集资办学,一共募得数千元。

当时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又兼任天津俄文馆总办的严复,因连续发表了五篇政论性文章,在社会上影响极大,名声大振。张元济经人介绍与严复相识,以后两人成为至交,严复结识张元济后,即就协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学堂。

严复将筹设中的西学堂取名为“通艺学堂”,(《戌变法》第四册:张元济《戊戌政变的回亿》)

 

   

1897212(正月十一),通艺学堂正式开馆。

1897年这一年初,在严复的通力协助下,经过张元济等人的辛苦筹备,通艺学堂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在宣武门内象坊桥租了一座大房子作为学堂的校舍,愿意入学的也有20余人,张元济就上书总理衙门备案,并请求发给同文馆书籍,获得批准。与此同时,张元济还委托《时务报》总理汪康年在上海购买图书,并重金代聘一位贯通中西文字兼知其他西学的人担任教习。

 2月12,通艺学堂正式开馆。当学生有20多人,多系京员及官绅子弟,另有报名者络绎不绝,都内人士并无不同看法。学堂课程安排是“先习英文暨天算、舆地、其兵、农、商、矿、格致、制造等学,俟洋文精熟,各就性质所近,分门专习。”

严复推荐侄儿君潜任常驻教习,另外学堂还另聘一位同文馆学生担任帮教。(张元济:《戊戌政变的回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