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唱衰顺丰做嘿店的,基本说顺丰的嘿店真的就是黑底了,死气沉沉。
这倒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在顺丰刚刚做电商的时候,旧事先生便撰文说,顺丰做电商只有死路一条。3年过去了,顺丰的电商虽然没有死,但也和死也差不了多少。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顺丰嘿店的夭折,是顺丰电商即将倒塌的最后一根稻草。顺丰虽然队伍庞大,日单量大,但是做电商,顺丰其实根本没有流量,于是顺丰嘿店便是在这个大的战略背景下诞生了。
但其实顺丰嘿店的逻辑天生是有误的。一则,嘿店不能是快递店。如果是做成了快递店,死的更快,而且对快递网店的盈利能力是个打击。所有,顺丰当初说什么,一年开始多少个嘿店来着?3年过去了,开店量除了减少,有当初的一半吗?二则,嘿店根本也不能导流顺丰快递的很多流量。既然嘿店不能做成快递店,那只能是做成了代收发的模式,可是,这个模式也是一个假命题的。看看7-11相关免费的服务便知。
其次,当初顺丰电商以跨境食品为突破口的红利,已经没有了。顺丰原本以为,独特的物流优势,加上是境外物流的优势,一定会杀开一条血路,可是随着境外电商的兴起,没有电商基因的顺丰很快便措施红利。
一直号称不上市,现金流丰富的顺丰,后来,也不得不引进了资本。但是旧事先生,在小范围的圈子便评论融资事情:一定是因为电商亏损严重,急需补血。不然,顺丰没必要选马云。
看起来,引入马云,既有了钱,也有了电商的大树。其实,顺丰做电商还是死路一条。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电商的模式本身已经收到了挑战,电商红利已经不存在了。现有的电商都要洗牌,何况后来者?
电商红利的消退,很多年已经开始显现。如,远看当当的衰败,近听1号店的被遗弃。微商、社交电商、网红电商等等新的模式的出现,特别是支付渠道的便捷,网购已经不再是电商的唯一注解。顺丰电商这个后来者,肯定是瘦死的那一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