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7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南面,恒河平原骤降至200米,每年春季开始,世界屋脊雪水融化形成的恒河、布拉马普特拉等河流奔腾南下,在孟加拉湾北岸冲积出大片三角洲——高山和大海之间绿色闪耀的泛滥平原,可以这样讲,没有喜马拉雅山,就没有孟加拉。同时,这里又是连接印度和中南两大半岛的“柔软腹部”,它在东、西、北三面被印度“紧抱”,东南一隅毗邻缅甸。
水漫孟加拉,是自然现象也是悲剧之源。孟全境14.75万平方公里上流淌着大小230多条河流,经沼泽、湖泊汇流,塑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降雨、海水也不寂寞,雨季6月到来从不爽约,直至9月下旬,在东北部与印度交界的地区(乞拉朋齐属印度)年均降雨量高达11米。夏季洪水成为孟加拉生活的一部分,它将占国土20%的土地淹没,每隔几年又有大洪水发生,最大的一次淹没全国70%的地区。孟加拉湾海水往往在旱季(10月至来年5月)倒灌内陆100公里,三角洲的低洼地顿成泽国。孟加拉国全境几乎都在海拔12米以下,孟加拉湾地区大米产地很多都是零海拔。从地形分布上,平原占到全国面积的80%多,河流湖泊占10%,丘陵地区集中在东北、东南边界地带。
除了挥之不去的三大来水,孟加拉国几无傲人自然资源。曾经雨林环境的动植物多样性随着近几个世纪人类活动的加剧已消失殆尽,森林覆盖率15%,孟加拉白虎沦为珍惜毫不为怪。孟加拉湾天然气储量丰富,但还不到为该国创收外汇的开发程度。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盛产优质黄麻,其黄麻纤维和制品的出口量均占世界一半以上,一年2-3熟稻在孟加拉人食品摄入中高达8成以上,依赖全国2/3人口辛苦务农,孟加拉国基本实现粮食自给。
孟加拉国被认为是族裔同质性(单一民族)国家,在1.61亿人口中(2015),孟加拉族占98%,另有20多个少数民族。孟加拉族的第二大聚居地是印度,在西孟加拉邦和其它各邦有约7000万人,印属孟加拉人与孟加拉国人唯一的不同是宗教信仰,前者75%信奉印度教,而孟加拉国伊斯兰教信徒占85%,印度教徒14%,再有佛教和基督教。孟加拉语作为官方语言流行全境,有众多方言,语言文学传统深厚并被引以为豪,商务与上层通行英语。
孟加拉人在南亚次大陆是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其历史与印度文明交融,又有其自身特点。距今几千年前,定居农业在该地出现,水稻种植持续至今,考古发现认为,当地在公元前5世纪兴起城市中心,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是战争,而是自然——河流的改道和港口淤积引导着城市的兴衰。一位西方孟加拉史学者认为,孟加拉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一系列移动的边界的历史:陆地与河流自北向南,耕地向东、向南移动并破坏着雨林环境,宗教从佛教、耆那教、印度教多教并存到13世纪后伊斯兰教从海、陆传入成为主流。还有语言,孟加拉语源于帕拉克里语,公元5世纪起在三角洲地区广泛使用,10世纪出现文字著作,直到20世纪下半叶,孟加拉语被赋予国家的标志。而在史上的不同时期,梵语、巴利语、阿拉伯语、英语都曾起着主导作用,直到现在,该国东北、东南等地还流行着3种与孟加拉语不搭界的语言。
这段历史同样是开放和包容的,既是因为背依腹地、面朝大海的地理特征,同时长期以来没有强势政权。它为西部恒河平原内陆、北部西藏和尼泊尔高原地区、东部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的人员和货物提供了通往外部世界的出入口,也是西亚、南亚、中亚、东非和东南亚各区域人士以及随后的欧洲殖民者相遇的十字路口。中国唐代高僧玄奘、阿拉伯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均在此留下足迹和生动的文字。
16世纪起,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等先后进入孟加拉从事贸易。1757年在普拉西,一支不到3000人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军队击败7万孟加拉军人,这一战役改变了孟加拉乃至南亚的历史,大英开始对印度190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几件大事对孟加拉国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5年,英国殖民者将孟加拉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孟加拉邦以穆斯林为主。1906年,穆斯林联盟在达卡成立。虽然1911年分治决定被取消,一个宗教成分超越地域和阶层的区域政治结构已然形成,为此后的印巴分立播下了种子。1940年,《拉合尔协议》勾画出穆斯林祖国的蓝图,只是“巴基斯坦”一词中没有“孟加拉”。1943/44年,一场大饥荒席卷孟加拉,300多万人、绝大多数是东孟乡村农民被活活饿死……该地社会结构遭受极大破坏,随之而来的印巴分治更将社会撕成碎片。
1947年,次大陆上原英国殖民地以两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的独立宣告新生,巴基斯坦“先天不足”:国家建立在宗教民族主义之上;东巴(孟加拉)与西巴(现今的巴基斯坦)隔着印度竟有1500公里之远;政治中心在西巴,而人口的55%聚集在东巴;印度继承了英国所有的国家管理资源,另一国家几近一无所有。同时,分治酿成二战后最大的人口迁徙,孟加拉族被人为地分隔在两个国家(虽然东巴分得整个孟加拉面积的64%和人口的65%)。
穆斯林身份和对印度的恐惧并没有掩盖东巴和西巴间的分歧:后者欲以乌尔都语作为巴基斯坦唯一国语,以排斥深受梵语影响的孟加拉语。1952年2月21日,5位达卡学生在抗议中遭到枪杀,随后,绍黑德塔(又名中央纪念碑)在流血地建起,成为孟加拉国国家认同的标志。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孟政府倡议下以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语言歧视的背后是西巴统治阶层视孟加拉人为次等穆斯林的态度,1958年巴基斯坦军人政变掌权后,西巴控制着国家90%的高级行政职务和东巴的省行政机构。此时,东巴的主要政党提出比自治更激进的“六点计划”,向主权国家迈进。1971年,在西巴军队大肆镇压东巴独立起义之际,“黄雀”印度从背后大举介入,巴基斯坦军队在东巴遭遇惨败,12月16日,孟加拉国宣告独立。
这一事件同时也在挑战1947印巴分治作为殖民结束和国家独立开始的历史观,孟加拉国认为,殖民统治在三角洲地区一直延续到1971年。除了观念上的“标新立异”,孟加拉国政治生活步入与邻国相似的轨迹。独立初期的“民主”很快被政变取代,1975——1990年该国经历了两任军人统治,独立运动领袖、国父穆吉布和首位军人总统齐亚·拉赫曼先后遭暗杀,留下二位女人继承其事业、轮流执政达1/4世纪的政治“奇观”。齐亚的夫人卡莉达率领中间偏右、主张市场经济的孟加拉国民族主义党,穆吉布的长女哈西娜领导偏左的人民联盟,两人最初结怨据说是因为齐亚赦免杀害穆吉布及家人的军人凶手。
撇开政治,孟加拉国最严峻的挑战永远是生存。人口压力:独立后30年翻了一番,虽然适龄妇女从1977年人均生育6.6人降至2010年2.4人,但预计到2050年总人口仍将超过2.5亿;贫困:2010年代仍有80%的人口每天生活费用不足2美元,1/3少于1美元。孟加拉人不幸成为世界上最瘦群体,体重指数20.4—20.5,原因是长期以米饭为主食且人均从中摄入70%的卡路里(该比率世界最高),营养不良和食不果腹现象严重;人与环境:拥挤不堪,每平方公里平均“蜗居”1100多人;水患;除了每年饱受洪水和飓风的侵袭,气候变化正长久地改变生存环境。据推算,因海平面升高,到2030年将威胁1000万孟加拉人,本世纪末将吞没孟一半国土。海水倒灌造成的盐化也在危害作物、森林和饮用水,更可悲的是,一片汪洋的国家面临淡水急缺,因主要水系上游国家筑坝截流,孟加拉国局部地区灌溉用水短缺,2011年孟、印解决包括162块飞地在内的陆上边界纠纷,却没能在提斯塔河水共享上达成协议。
无边的苦难中,孟加拉人抗争不息。2013年,达卡发生制衣厂大楼倒塌,1127人遇难的惨剧,服装业作为国家经济引擎、时年创汇200亿美元(2015增至250亿规模,2021有望500亿)的重要地位展现在世人面前。孟全国现有5600余家相关工厂,400万从业者中女性占90%,最低工资为68美元/月,她们被视为从边缘转向中心的成功人士,社会进步的标志。2006年,尤努斯和孟加拉乡村银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们30年如一日,坚持向700万贫困妇女发放小额贷款57亿,让400多万人脱贫自立。经过30年不懈扩大冬播作物、引进高产品种,该国初步完成粮食自给的“绿色革命”。同时,养虾业发展迅速,成为第三大创汇产品。世界上最艰难的政府也有其优势:毗邻印度和中国,劳动力成本全球最低。
国际社会从未抛弃苦难深重的孟加拉国,各国政府援助曾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人均20美元/年的高峰,现稳定在10美元的水平。国外非政府组织的触角深入到孟加拉国的乡村,与BRAC(孟加拉国乡村促进委员会)一起救济贫困、推动就业、赋予权利。明显的不足是外国直接投资尚少,特别是来自外国公司的商业项目。
孟加拉国人从未囿于不到1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他们中的几百万劳工活跃在中东、东南亚等地。在西方国家,孟加拉知识精英阶层移民者数量可观。还有第三种类型,在印度有多达2000万(2003年)的非法定居者,三种移民为孟加拉国带来仅次于服装出口的第二大外汇来源,侨汇总量已是外国援助的4倍以上。2015年孟实现GDP1950亿美元,贫困率31%,预期寿命72岁。
作为现代意义的国家,孟加拉还很年轻;作为人类聚居地,它有悠远的历史;作为各种文明的相遇之地,孟加拉秉持开放与包容;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它又几乎独自承受着气候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莫大苦难……
“我的金色孟加拉,我的母亲,我爱你。我永远歌唱你的蓝天,你的空气……芒果林中清香扑鼻,稻谷一片金黄……金色的孟加拉,我的母亲,你如果沉下脸来,我将热泪滚滚,为你哭泣。”一百多年前,伟大诗人、孟加拉人泰戈尔写下这激情洋溢的诗篇并谱曲歌颂故乡。1971年,《金色的孟加拉》成为国歌。
为你哭泣,因为苦难;为你歌唱,拥抱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