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与经济发展


     1.生产资料的作用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那种以劳动资料形式一下子全部并入过程,并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在过程中不断反复执行职能的生产资料的量,不断增大,并且这种生产资料的增大,既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1]
马克思这段论述深刻揭示了生产资料在生产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根据这一论述,当前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一是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业;二是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培养出更多的能够制造更先进制造设备的劳动者。
    2.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如果说机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那么,它作为资本的承担者,首先在它直接占领的工业中,成了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一切自然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2]
马克思关于机器设备的使用与工作日延长之间关系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当前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模式下,发展先进的机器设备制造业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一个使用价值作为产品退出劳动过程的时候,另一些使用价值,以前的劳动过程的产品,则作为生产资料进入劳动过程,同一个使用价值,既是这种劳动的产品,又是那种劳动的生产资料。所以,产品不仅是劳动过程的结果,同时还是劳动过程的条件。”[3]
根据马克思这一论述,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不断进行的条件在于:生产过程不但是生产消费资料的过程,而且还是生产生产资料的过程。而再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再生产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资料的生产。鉴于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在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当前在提倡消费拉动经济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基础产业,为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即定劳动条件下的价值增值
“在已定的不变的生产条件下,工人加进的价值越多,他保存的价值就越多。但是,他能保存更多的价值,并不是因为他加进了更多的价值,而是因为他在不变的和不以他自己的劳动为转移的条件下加进了这个价值。”[4]
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增值与劳动条件相结合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虽然活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但是其必须与一定的生产条件相结合才能创造。根据这一论述,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但要注重劳动者素质的培养,而且还要为劳动者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有利的平台条件,其主要包括软件和硬件建设。一方面通过发展教育的方式,培养更多真才实学的人才。笔者认为,人才的培养应体现在质量上而不是体现在数量上;另一方面,要在社会形成一种“人尽其材”的氛围,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2.固定资产的属性
“一种劳动资料的生存期,包括若干不断重新用来反复进行的劳动过程。”[5]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区别反映在它们的物质因素上:同一生产资料,作为劳动过程的要素,是全部加入同一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的要素,则只是部分加入同一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正相反,一种生产资料能够全部进入价值增殖过程,而只是部分进入劳动过程。”[6]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再现在产品的价值中,确切地说,不是再生产出来。所生产出来的是旧交换价值借以再现的新使用价值。”[7]
马克思这一论述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固定资产的特有属性,根据成本收益的核算规则,固定资使用时间越长,依附在其身上的劳动过程就越多,劳动创造的价值就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制造业,充分利用现有的固定设备,防止出现浪费。
    3.不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作用
“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此,我把它称为不变资本部分。相反,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为可变资本。”[8]
按照马克思的论述,不变资本虽然不产生价值殖值,但是他为劳动创造价值提供必要条件,因此,在经济发展中,既要重视劳动力的培养,又要重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建设和积累,最终实现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科学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
    4.固定资产的折旧价值
  “如果说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那么生产力的这种提高并不是靠增加另一方面的劳动消耗换来的,这一点却决不是同样一目了然的。首先应当指出,机器总是全部地进入劳动过程,始终只是部分地进入价值增殖过程。它加进的价值,决不会大于它由于磨损而平均丧失的价值。”[9]
马克思关于机器折旧的描述,说明了在机器大工业时代,机器是作为劳动创造价值的条件而存在的,其本身并不会产生价值增值。因此,在机器化的工业时代,劳动依然在企业价值增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理论上而言,机器大工业不能排斥劳动,否则就会造成生产与消费的不协调;另一方面在机器大工业时代,提高劳动者素质依然是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实现利润的最重要途径。
    5.大力发展先进设备制造业
  “如果机器转给产品的价值的比率已定,那么这个价值部分的大小就取决于机器本身价值的大小。机器本身包含的劳动越少,它加到产品上的价值也就越小。它转移价值越小,它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服务就越接近自然力的服务。而用机器生产机器,会令机器的价值同机器的规模和作用相对而言降低下来。”[10]
马克思这段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提高机器设备的核心技术,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将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根据这一论述,当前加快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加快耐用消费品的发展,可以起到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发展进程的目的。
    6.先进设备制造业推动经济发展
  “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不仅由于它直接地使劳动贬值,使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商品便宜,从而间接地使劳动力便宜,而且还由于它在最初偶尔被采用时,会把机器占有者使用的劳动转化为高效率的劳动,把机器产品的社会价值提高到它的个别价值以上,从而使资本家能够用日产品中较小的价值部分来补偿劳动力的日价值。随着机器在同一生产部门内普遍应用,机器产品的社会价值就降低到它的个别价值的水平。”[11]
马克思关于发展先进的机器设备制造业推动经济发展的论述,从两种途径上肯定了机器化大生产在价值创造中所取到的重要作用。一是通过机器设备的使用,可以降低生活资料成本,进而使劳动力创造更多的新价值;二是通过先进机器设备的使用,可以获得超过行业一般利润之上的超额利润。马克思这段论述,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以下几点借鉴意义:第一、相对于农业经济而言,通过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有鉴于此,在当前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农业在国民经济产业构成中的基础性地位,另一方面又要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第二、在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先进机器设备以及先进技术的使用,提高产品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第三、鉴于现代经济发展趋势下以技术和劳动等为代表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要实现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目标,就必须在推动工业化的同时,加强教育投入和科研投入,将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转向依靠科技和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轨道上来。
    1.大工业的发展依赖机器
 “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12]
    马克思这段论述提示我们,在经济工业化阶段,生产设备的制造是实现和推动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前提条件。有鉴于此,当前在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机器设备制造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科技和高素质创造性劳动为代表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由此决定了我国经济要实现在后发优势基础之上的跨越式赶超,就必须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加强对”劳动”、“科技”生产要素的培育,通过加强教育投入、加强科研投入的方式,充分发挥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高素质的“活劳动”在社会财富创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劳动资料革命是大工业的起点
 “大工业的起点是劳动资料的革命,而经过变革的劳动资料,在工厂的有组织的机器体系中获得了最发达的形态。”[13]
    马克思这段论述充分说明了劳动资料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推动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应进一步发展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业。


[1]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 159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463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212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235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236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23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241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243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444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44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46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441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453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