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角色越来越像一个超级大国吗?
近些年来,中国不论在周边地缘利益拓展,还是在国际事务主导上,都越来越表现出罕见的强势。亚投行与一带一路,可被视作中国强势争取重要地区或重大国际影响力的缩影。
从以往被动接受西方的国际规则、国际秩序,到如今强势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国际话语,中国以自己罕见的强势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秩序的修正、变革之中。中国的崛起与美国的守成,通过它们之间的较量而越发成了触动世界紧张神经的焦点。尽管有着美国的作梗,亚投行也还是如期创始、运作起来了。这可能是美国遏制不住中国崛起的征兆。
正因为如此,也有着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以自己庞大的块头以挤进了西方把持的世界治理“董事会”,并以越来越大的话语权而开始像一个超级大国那样行事。
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举办,更是越来越多地强化了人们的这种认知。在这次峰会上,中国的言行举止给世界留下了开始像一个超级大国那样行事的深刻印象。有评论称,过去10年,美国决策者呼吁中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董事会”,但他们暗中却希望以此为交易,而使中国全盘接受美欧确立起来的国际准则。然而,这是他们的一厢情愿。随着权力增长,中国很有可能谋求改变全球治理秩序以适应自身需要。
互联网治理不是中国近年来主动带头面对的唯一全球性问题。但乌镇峰会却反映了中国的一种类似愿望,也即想被世界视为互联网治理的领导者。
从亚投行的创始到互联网的治理,中国的强势与主动确实给人留下了一些超级大国做派的印象,中国也许能够从此找回不少崛起、复兴的自信来。它的国人也许以此能够更多自豪自满起来。
现在的中国真的越来越像一个超级大国吗?它真的担当起了领导世界的角色?从某些方面上看,也许是。比如,国家、民族心态上的变化。有人分析称,近几百年来,中国由弱到衰,受他国侵略和欺辱,而后又发展成世界经济大国,人们的心态也在悄然变化着。中国在现阶段内,也还是没有克服崇欧美和恐欧美的心态。但当在中国的街头巷尾,人们不再关心欧美国家的动态,而是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自身的崛起与影响,甚至不再以了解欧美国家情况、穿戴欧美名牌为荣时,可以说中国离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距离已经十分接近了。
单从心态上看,中国也许越来越像一个超级大国了,但这只是一个软指标。中国到底像不像一个超级大国,也还可以从其他硬指标方面来衡量。比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成为了世界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指标。中国为了发展经济,全国各地都在片面地追求GDP。若以GDP来估算,中国的经济总量确实是达到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地步了。但能不能以此就论定中国是超级大国了呢?
根据一些外媒评价标准,一个国家是不是超级大国,应该综合地从各方面去衡量。比如,从经济层面上看,要看这个国家民众的收入、物价上涨情况、住房情况、赋税情况、个人所拥有的财产情况等等。从科技方面看,要看这个国家是不是处处领先,不断创造出新的研究成果,开发出世界领先的产品。从教育方面看,要看这个国家是不是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教师队伍,不断地培育出国际的优秀人才,而不是只会考高分的学生。从工业和服务业方面看,要看这个国家是不是拥有国际领先的产品、及世界水准的技术服务人员。从军事方面看,要看这个国家是不是拥有可以派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能打胜仗的军队。
若以此观照超级大国的认定,中国离超级大国似乎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尽管如此,中国以自己超大经济体的影响力,也还是使世界各国都会自然、或不自然地需要中国参与国际事务。这中间包括想向中国学习发展经济的经验,想争取中国投资,以及希望中国出面帮助解决国与国、或地区之间的矛盾和争端等。这些事务,也许是他们的内政,中国也不想过多地参与。中国即使不想参与,但可能也会不得已而为之。这大概也就是人们常讲的大国的国际责任吧。中国正是通过这样的更多参与,而让人觉得它越来越像一个超级大国了。
2016年1月4日初稿于论道书斋 胡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