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毅吧多次出征一样,此次远征同样是有组织、有纪律的,不但建立了多个群来协调“前锋”、收集言论与图片、发帖招人、制作图片、举报、点赞等工作,还有翻译组负责翻译英日韩德法等多国语言。此外,组织者还不断在各个群里强调文明用语,不发黄图,可谓组织纪律严明。
百度李毅吧,也叫帝吧、D吧、D8,由于其人气旺,帖子内容丰富,有百度卢浮宫之称,不过,真正使李毅吧扬名立万的是其吧友群起攻之的“爆吧”行为。所谓爆吧,即相约在其他贴吧刷屏,用快速发帖淹没对手。2007年,对李宇春吧;2008,对东方神起吧;2010年,对Super Junior吧;2012年,对腾讯吧;2013年,对权志龙吧,李毅吧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从之前的征战经历来看,此次“远征”Facebook不过是此前多次的简单复制,完全是轻车熟路。
撇开“远征”Facebook所蕴含的政治意蕴,单从社交媒体的角度来看,此次贴吧征战,再一次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贴吧的性质:从观念讨论、议题聚集、甚至组织性来看,贴吧的本质,某种程度上,属于德国哲学家哈马贝斯提出的公共空间(Public Sphere)概念。
哈氏的公共空间,意指一种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与国家权利领域之间的机构空间和时间,其中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
一定程度上,贴吧正是一个具有虚拟社群(Virtual Community)属性的公共空间,它为受众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自由表达和信息共享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里,受众可根据同嗜性,选取与自身具有共同兴趣的贴吧聚集,发表观点,建立联系,形成人际交往,拓展人际网络,形成社会环,满足社会归属需求。并且,受众一旦遇到问题,就能够从社会环中获得支持,并在其中发酵,相互加强,形成正反馈。
目前,中国的社交媒体中,微信主打熟人圈子,相对封闭。从话题性上看,偏重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个人生活展现,对公共空间、文化的构建力相对较弱。从传播角度看,虽然也有一贴动天下的效果,但粉丝互动不足、相对封闭,使之缺乏话题聚集与构建能力。
微博着力于公共话题,把自身建成一个舆论场,但却是以人际关系为纽带的,是从人到话题。虽然人与话题是强相关的,一定的人对应着一定的话题,以人际关系为纽带的连接也能形成话题性的聚集,但是,人的兴趣是广泛分布的,一个大V会涉及到多个方面的话题。所以,从人到话题的模式,虽然加强了人之间的联系,但却同时使内容过于分散,弱化了话题的聚集性。
与微博与微信相比,百度贴吧是以观念、话题、事件、好爱为聚集的社交媒体,具有更典型的公共空间特征。其实,贴吧之所以与微博、微信不同,还是在于搜索。
爱好、兴趣、话题,往往伴随搜索行为,这就使得百度搜索能源源不断的为贴吧导流。特定搜索导流进入贴吧之后,共同话题、爱好、观念就聚集在一起,形成以事件、兴趣为推动力的人的连接。由于话题、兴趣产生的驱动力互动频次高、垂直性强,所以,贴吧中人的连接虽然不如微博、微信强烈,但却是长期的,可持续的,更重要的是,在某些商业领域,是有益的,然后,也是有利的。比如小米手机的贴吧,很多帖子是讲刷机、使用技巧,这些实用性的帖子,对用户有实际“益”,从而产生长期的吸引力,然后,对厂家产生出“利”。
即使在纯公共话题领域,当“长期吸引力”与“事件、兴趣驱动”的特征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组织性,在此基础之上,进而产生出对中国文化、公共议题强大的现实影响力。比如,此次征战Facebook的李毅吧,拥有2071万粉丝,吧内累积发帖超过8亿。庞大的社群背后有一个组织严密的管理团队,目前,李毅吧吧务团队人数高达78人,团队等级和分工非常明确,其中吧主3人,小吧主63人,还有图片、视频和语音专职编辑。“屌丝”这个词的发源地,也是李毅吧。由此也可见李毅吧在中国流行文化层面的影响力。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百度贴吧商业化如此敏感,震动中国的原因。
当然,基于中国的现实信息环境,这个公共空间所处的信息大环境是相对封闭的。这必然影响构成这个空间的人,以及由这些人构成的这个公共空间的质量。不过,关键并不在于什么样的人,而是有了这个公共空间,事情自然会在其中发生变化。
在贴吧形成的空间中,年轻人以文字与图片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相互呼应,一方面,它加大了年轻人的激情与狂热,但很大程度上,文字形式本身是理性的,也能抵抗、过滤掉激情与狂热,于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卖萌与斗图。从这个意义上看,比起反日游行中的惨案,贴吧这种公共空间,比现实中的公共空间,更适合当下的中国人,比起现实中的聚集,虚拟公共空间的质量已经更高。
更重要的是,年轻人,特别是所谓的屌丝年轻人,在李毅吧产生了强烈的身份认同,原子化的个体在贴吧中成为集体。现在,他们用嘲讽、反话、恶搞、PS等方式表达对社会事件的看法,有着鲜明的年轻人的特征,但是,作为一个群体的他们终究会长大,与之同时,中国公共空间也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