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贪官忏悔”看“咬耳朵、扯袖子”
“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旗帜鲜明,态度坚定,成效明显,得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但颇为令人惊诧的是,不少落马官员在进行反思忏悔时,居然都提到“缺少批评监督”。比如安徽原副省长倪发科在接受组织调查时就曾说,“如果组织上早提醒或早处理我两年,我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也不至于这么大,自己犯的错误也不至于这么严重”;河北“第一秘”李真身陷囹圄时也悔恨“没人早点提醒我”。
自古以来,佞臣奸猾、贪官善伪。笔者坚持认为,腐败干部们如此忏悔,乃是开脱狡辩之词,亦曾以《高官被查抱怨组织缘何荒谬?》为题,对于这种“缺少批评监督”的论调进行了批判。但现在看来,笔者这种口诛笔伐式的声讨、凄风冷雨般的嘲弄,着实有点武断,并不利于问题解决。到底该怎么办?刘云山同志给出了答案。
1月15日,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加强对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扯袖子、咬耳朵的工作,组织部门要多做,党委书记、组织部长要多做,防患于未然。
“咬耳朵、扯袖子”,是一种提醒式的批评,更是一种批评式的关爱。人常说“禁微则易,救末者难。”许多“问题”干部刚开始也就是几顿饭、几张卡的事,日积月累,便成了“温水青蛙”。设若他们在刚一出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时,就能够得到批评教育、警醒棒喝,或许也就不会戴上镣铐进行忏悔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把“咬耳朵、扯袖子”落到实处的并不多见。比如,有些地方只重视干部选拔任用而轻视监督管理,有些地方对违反原则的人和事,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提醒、不批评、不纠正,要么就是护着、捂着,以致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小漏洞变成大窟窿,从而给落下了一个“缺少批评监督”的诟病。
只有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早提醒、早纠正,才能使其永做良好政治生态的坚守者、维护者、建设者;只有通过有力有效的监督和批评,才能推动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局面。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严明党纪、从严治党就要坚持严字当头、敢抓敢管,抓早抓小抓苗头、认真抓经常抓坚持抓,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让违纪违法成为极少数。
(李吉明2016年1月19日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