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也可输入:不执着财经)

上周末,央行公布了2015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1.72万亿,同比增多1.81万亿,创历史纪录。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3万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如果说去年银行发放11.72万亿新增贷款让人觉得震惊和不可思议的话。那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也增加了11.3万亿,这就让人有点看不懂了。因为现实情况是,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丝毫没有化解。相反,在很多领域中,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尤为突出。
笔者认为,在经济下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实体经济贷款大幅增加,一种是加重了杠杆,另一种是数据存在水份,当然两种情况皆有之也会存在。因为如此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中国的实体经济不可能仍处于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格局中。那么11万亿新增天量信贷为什么没给实体经济带来福音呢?
首先,如果去年向实体经济发放的新增贷款真的达到了11.3万亿,那只能说明了实体经济的杠杆率加重了。也就是说,实体企业集体在为银行打工,为银行创造利润。而这样的结果,显然无法使实体经济走出困境,更不是供给侧改革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就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去杠杆的目标,如果实体经济仍处于不断加杠杆的过程中,那中国经济如何复苏?起码说明了,资金在实体经济中周转效率相当的低,我国实体经济运行状况前景堪忧。所以,如何去杠杆,把实体经济的负担降下来,已成实体经济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所谓流向实体经济的11.3万亿新增贷款,是否真正流向了中小微企业和“三农”?还是流向了效率不高、资金耗用量大的领域,比如是国企、央企,当然也有可能是给僵尸企业“借新还旧”苛延残喘了?现在的情况来看,天量信贷对于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效果还有限。
再者,银行向实体经济放贷数据充满泡沫。按银行的一贯做法,银行在向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时,除了需要收取各种各样费用之外,还要求企业缴纳存款保证金,少则贷款额的30%、20%,多则40%、50%。
也就是说,从贷款数据上,企业虽获得了不小的贷款,但实际拿到手的,却打了很大折扣。作为银行方面也因存款保证金的存在,存款数据也好看得多。如此一来,贷款的实际状况就存在很大水分。而且,这样一进一出,也在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损害了实体企业的利益。
最后,按相关部门的透露,去年新增贷款,主要是向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倾斜的。那么,能否提供一些数据,中小微企业和“三农”到底获得了多少新增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多高,有没有左手放、右手收的虚假现象存在。充满水份的数据,很容易对宏观经济决策产生误导,使当局认为有13.3万亿增量信贷流向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融资环境已经得到改善,所以将来的决策会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缺乏针对性。
我们看到,虽然去年新增11.3万亿信贷流向了实体经济,但过度的增加杠杆,会蚕食实体经济的利益,伤害实体经济的根基。同时这些新增贷款的流向也是问题,是否会流向国企和央企,没有真正进流向中小微企业和三农。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要加大直接融资的力度,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而直接融资的重点,则应该放在资本市场上,放在企业上市方面。接下来,今年除了通过注册制改革来强化股市的融资功能,还要建立和完善像新三板、科创板甚至是地方股权交易所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给更多的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机会。
1、先注册(注册就送2万元体验金,1%加息券),再投资”理财范“,该司刚融资2.1亿,100元投资起步,给您15%年化稳定收益。
【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也可输入:不执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