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都“不正”,还谈何管理?


  管理学的革故鼎新其实说难也不难,有时候只需要变换一下视角和视野,就能看到一片新天地。不一样的视角,才能欣赏与众不同的隽秀景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一样的视野,才能眺望非比寻常的旖旎风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首先需要变革的,是管理学的研究视角

  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本来是一个有机贯通、浑然一体的系统整体,但传统管理学却硬生生将它分割成行政、人事、财务、研发、生产、营销等一堆四分五裂、七零八落的功能模块“碎片”,这种职能割裂、分而治之的做法,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企业内部的“流程碎片化”、“组织碎片化”、“管理碎片化”、“信息碎片化”乃至“思维碎片化”。

  财务人员只会侃侃而谈地说着财务术语,不会用别的语言,营销专家只会滔滔不绝地讲着营销策略,不会用别的思维,每个部门站在一小块“田间地头”上,各耕各的地,各说各的话,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好似鸡同鸭讲。

  这种研究视角的弊端和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企业管理的诸多顽症——划地为牢、各自为政、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等——已经不是个别企业的个别毛病,而是这种视角天然带来的普遍性问题。传统管理学采取的“补救”办法,便是发明出所谓的企业战略管理去总领和驾驭,试图将一堆支离破碎、各行其是的职能“碎片”重新统合起来,协同工作。

  但这种战略统领毕竟是外在的、强加的,和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很难做到“水乳交融”,所以最终往往形成“两张皮”——你唱你的战略高调,我做我的日常工作。这个痼疾,在传统管理学的“碎片”视角下是无解的。那么,换一种视角呢?

  换一种视角?管理学还能有别的视角吗?回想一下,我们和朋友在分享生日蛋糕时会怎么切?通常是从上往下切,切成一牙一牙的。还有别的切法吗?当然有,横着切,一层一层——蛋糕层、水果层、奶油层——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也可以这样横着切,从最底层的商业模式,到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组织形态,一直到最顶层的企业文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业模式设计决定业务流程设计,业务流程设计决定管理机制设计,管理机制设计决定组织形态设计,组织形态设计决定企业文化设计。这五大设计共同构成了“企业设计”,一个比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更富有创造性也更富有挑战性的全新领域。

  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许多全新的认知甚至是颠覆性的结论,将它与传统管理学的视角相结合,两只眼睛看世界,就能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多维的、立体的、全面的观察和认识。

  其次需要变革的,是管理学的研究视野

  管理学真正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上世纪初的机器化大生产时代,因而一开始就带着浓厚的“机械思维”。

  在传统管理学视野里,企业只是一部井然有序、按部就班的社会机器,员工不过是这部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管理企业其实是在操控一部冷冰冰的“流水线机器”,所谓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管理职能,都是在努力纠正着每个与“标准程序”不相吻合的偏差,保证企业这部“机器”每天重复而单调地“正确”运转。

  时至今日,人本观念、生态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种将企业当作一部机器,将企业发展视为一种机械运动的“机械思维”,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科学管理”和一脉相承而来的“现代管理学”,越来越显得陈旧和落后。

  彼得·圣吉就提出:“企业首先是一个人类社群”,企业中,来自五湖四海、有着各种目的、信念、性格、习惯的人,在这里汇聚、碰撞、冲突、融合,个体构成种群,再形成亚群落、群落,最后聚合成一个姹紫嫣红、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态系统。企业不是一部自动化的“机器”,而是一个人的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组织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企业发展更像是一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态进化”,而在企业外部,则是一个更大的、更加绚丽多彩的生态圈,这是管理学需要建立的全新视野。

  在生态的世界里,物种、种群、群落等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鲜活的,也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博弈,各种已知或未知的非线性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很难分得清孰为因、孰为果,结果是不确定的,这使得单方面的意愿和努力几乎不可能达成目标。但另一方面,生态世界杂而不乱,它有内在的秩序,有自身的规律,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推动着物种、种群、群落不断进化。

  由此可见,企业设计与战略管理,二者不是枝枝蔓蔓上的细节差异,而是“三观”根本不同:一个是生态视野,一个是机械思维,一个是管理学新的“生态范式”的最初发端,一个是管理学旧的“机械范式”的最后辉煌。

  新管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在纷繁芜杂的商业生态世界里,在企业与企业的相互作用当中,寻找一种内生的、自我的企业生长和发育机制,来取代过去那些人为的、主观的战略规划,让企业发展回归到自身生态进化规律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