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王氏医学”学术特色初探


 

“新安王氏医学”学术特色初探

                  陶国水  章轶立

1“新安王氏医学学术精华勾要

“新安王氏医学”源远流长,近现代以王仲奇、王任之、王乐匋、王键为代表性医家。该流派学术特点鲜明、理论内涵丰富,学术上善取诸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论;临证上各擅其长,既有师承的影响,又代有探索发挥历代王氏医家,精研内经之旨,博采诸家众长。其学远宗仲景,近效杏轩,勤研程钟龄、徐洄溪、吴谦等人著作辨证重脏腑,审证重求因,博取折中用药倡轻灵。

1.1新安王氏医学学术思想提要

   王仲奇重视脏腑、经络理论,临证注重脑的生理病理特点,善于调补肝肾、督脉。重视问诊,认为“医生治病之道,望闻问切,诊断以望字为首要。”辨证以经络学说追本穷源,阐发脏腑病变机理。治疗内伤杂病,注意照顾脾胃和肾气,以通为补。诊治湿温或芳香化湿,或淡渗利湿,或清热祛湿,随机灵活运用,收效甚著[1]。诊治妇人病症,匠心独运,顾护妇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生理特点治月经先期郁热证不用黄芩,君以生牡蛎,以味咸入肾,微寒清热,补水涵木、子病治母“盛其水平其火”。疾病转归,心有定见,如治疗闭经症,强调需“防崩漏”之变,未雨绸缪

      王任之临证以辨病为经、辨证为纬、气血为纲。诊治痿病,据病因病机分为气滞血瘀、脾肾不足、湿热浸淫、营卫不调四型,分别处以通、补、消、和等治疗大法[2];治疗各种类型肝炎,将整个病程分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肝肾阴虚、阳虚水聚等若干阶段,分别处以清热化湿、理气活血、滋养肝肾、温阳利水法[3];治疗黄疸,秉承叔父王仲奇用叶天士清热利湿法经验,常用茯苓、谷麦芽、广皮、茵陈、大豆黄卷、米仁、丹皮、白术,淡渗利湿、清化湿热、消食和中。

王乐匋善于运用“条达木郁”、“滋肾柔肝”、“寒温同用”、“异病同治”等治疗大法会通仲景“六经分证学说”和景岳“阳厥转阴”说处理外感病;推崇陆九芝能独取阳明“阳明为成温之薮”之说,主张“寒温统一”,悟得“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滋阴之内必顾阳气”的深刻含义,创立了一系列邪正合治或寒温并用的方剂,尤其是用伤寒方法治温病者,别有新义。

王键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阐释“新安王氏医学”诊治心脑病证机理和新药开发研究认为多数慢性疾病在恢复缓解期,是以气虚、阴虚为本,湿阻、瘀血、痰浊等为标,治疗宜从“益气养阴”立法,酌加理气、化瘀、除湿之品遵经方而不泥,重视调护脾胃功能,灵活运用化湿之法,注重条畅全身气血。治疗痹症“祛邪扶正,通补兼施”、“辨位用药,虫类搜风”、“三因治宜,杂和以治”[4]。

2新安王氏医学学术理论特色

2.1辨析脑病,立法五脏别具匠心

王仲奇对脑的认识多有创见,在继承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具体表现在脑的生理、病理,脑病的诊断与施治等方面,论脑不离开五脏是其特点[5]。针对不同病因病机,治法上或固卫益脑,或清脑宁神,或益肾安脑,或强肾清脑,或养心清脑,或宁心安脑,或柔肝清脑,或通髓清脑,或舒肝安脑,辨证精准、治法多样,收效甚著。

2.2论治温病,伏邪新感各有发挥

王乐匋精研吴鞠通《温病条辨》、柳宝诒《温热逢源》,提出吴氏治温病之精华在于护液与化湿,柳氏治温之精要为养阴与泄热。论治温热类温病强调护阴[6]。以“津液存亡”作为温病处理得当与否的重要标准。主张温病虽然忌汗,却又必须借汗以出路,强调辛凉透邪之法足以适应。诊治湿温病,强调化湿法当于中焦求之,常用芳化、苦燥、淡渗指出湿热合邪之证苦寒之剂不必忌,又湿邪常以小便为出路,故淡渗一法亦不必忌。

王乐匋对柳宝诒伏气温病有深入研究,其遵柳氏之言,认为温病分为暴感与伏气两种类型。阳盛阴虚为伏温内发邪机的特点,冬寒一旦酝酿成温,是为阳邪。阳盛者,阴必虚,而阴虚者,阳邪反盛。故养阴与泄热为治疗伏温两大法门。

2.3统一寒温,寒温同用推陈出新

王乐匋主张寒温并重认为伤寒和温病之间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理论上同等重要伤寒和温病是不同时代对外感热病的命名,两者根叶相连。

临床实践中注重药物及脏腑的寒热属性,合理运用药物相反相成配伍原则,即便病情单一,也不主张纯用一派寒药或热药。根据“寒温统一”的理论主张,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寒温同用”方法。如平肝阳,兼以温脾止泻;温肾阳,坠以磁石清降;治耳鸣,反以肉桂归元;治痢疾,银黄理中通用;解肌热,桂枝合以清透等,均取得良好疗效[7]。

2.4重视“火邪”,因机立论周全

王键对于“火邪”多有发挥:一是火邪致病广泛,不仅外感热病中,火邪可见于各个季节,在内伤杂病中,“五志化火”更赋予火邪为病广泛性意义;二是火邪致病,大多病势卒暴,若不及时救治,则有夭亡之危;三是火热病病情危笃,具体可表现在火邪内陷心包、火热耗伤阴液、火热迫血妄行等;四是病位的多样性,虽然火性炎上,但因化火途径较多,影响范围较广,故为病时上至头,下至足,外而皮肤,内而脏腑均可受累。临床以宣发郁火法、甘寒清火法、苦寒泻火法、承制实火法、凉血清火法等处理实火证;以滋阴降火法、甘温除热法、潜导虚火法、柔化肝火法等诊治虚火证[8]。

3.新安王氏医学临床实践特色

新安王氏医学“世医在临床诊疗方面特色明显,具体表现在病因病机的独见,治则治法的创新

3.1“新安王氏医学”病因病机新识

3.1.1  物腐虫生人必先伤而后邪入

王仲奇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学说。先生据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论,提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人必先伤而后邪入”的邪正关系的说法;临床强调“治病求本”

3.1.2  目眩耳鸣病属肝肾关脑气

王仲奇对脑的认识,别有会心,认为人身精血充足,是耳目聪明的根本;若肝肾精血亏虚,则“脑髓宗脉弗能宁静”,造成“目为之眩,耳为之鸣,头为之倾,坐卧行动如坐舟车中”。这些证候,虽以肝肾病变来解释,其实都与脑气相关[9]。

3.1.3  肾虚髓弱神明失守不寐乃作

王仲奇对不寐证的病机认识有独到之处。认为心脑相因,肝肾同源,精亏神耗气衰,关乎心脑肾肝。临床识证,以阴阳辨证为先,尤其重视精、气、神三者的互生互化,强调肾虚髓弱、精亏气耗、气逆阳越、神明失守所致的心肾失交,是不寐证的基本病机[10]。

3.1.4   胃痛责之胃阳和胃气之郁遏

王任之认为胃痛症实多虚少,病因多歧,表现各异但归结其辨治要领,各证候的共同病因病机基础是胃阳和胃气之郁遏,而痰聚瘀阻、寒凝热郁、湿滞食积等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故治疗胃痛关键,在于一个“通”字[11]。

3.1.5  气血交阻脾肾两虚而致痿证

对于痿证病因病机的探讨,王任之从四方面立论。其一,遵叶天士“阳化内风”、“阳明脉空,厥阴风动”理论,认为人体气血交阻可以致痿;其二,从脾肾入手脾主四肢,其充在肌肌营养不良等因素,造成的肌肉萎缩者,多是脾肾两虚而致。肾虚不能温煦、濡养筋脉,脾虚不能充实四肢,久之则致肌肉萎缩无力[12]。

3.1.6  血分病络少滋涵络瘀络损

王乐匋临证重视络病理论,认为所谓络病,主要是指病位深邃、病程长久、临床上常表现出各种疼痛不已、徵瘕积聚、出血等症状特点的血分病,“络少滋涵”、“络脉瘀阻”、“络损血溢”等是胸痹、心悸、胁痛、疝气等疾病的病机所在。

3.1.7  溯病因注重“生病起于过用”

王键精研《内经》,对“生病起于过用”的病因学观点体会深刻。他指出,饮食、情志、气候等因素通过影响人体脏腑、经脉、气血等功能活动及其调节能力,而对人体产生作用。当这些因素的影响超越机体功能活动范围及其调节能力限度时,则导致机体功能活动失常,平衡调节破坏,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脉不利、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即《内经》“过用致病”[13]。

3.1.8  慢性疑难病症重视湿邪致病

王键对于各种慢性疑难病症的诊治有深入体会尤为重视湿邪致病因素指出,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环境、饮食等各因素的影响,食用肥甘厚味之品较多,加之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伤及脏腑,或反复发作,或重浊难愈,湿邪成为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可涉及人体五脏六腑各组织器官。

3.2“新安王氏医学”治则治法阐微

3.2.1重视五脏和合,湿温尤重分泄

王仲奇临证注重从五脏和合论治。辨治中风病,见微知著,治未病以杜其渐;发病之后,能见机知变,随证为治,强调顾护脾胃、肾气,五脏合参,邪正兼顾,在预防复发、促进康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14]。诊治寐,注重宁心、和肝、实肾,用药多以重介甘酸。治湿温上下分泄、三焦分解、表里双解,分别芳香轻清宣化法、淡渗运脾分解法、清热解肌逐秽法,随机应用治肿胀,常用运脾化湿、疏木和胃之法,清补兼施,使气水两畅,血和正复,转机而胀满除。

3.2.2治肾经验有五,治肝须分阶段

王任之临证以辨病为经、辨证为纬、气血为纲。治疗慢性肾炎,先生经验有五[15]。一是以脾虚邪恋为证治之关键久病及肾,不唯于虚,应以脾困气虚与热毒湿浊并治;二是通阳以利水肿。湿盛阳微,须重视气化,化浊消肿,勿忘通阳;三是凉血安络以止血尿,选用侧柏叶、地榆、仙鹤草、卷柏、大小蓟等凉血安络以止血,而无留瘀之弊。四是平肝潜阳以降压降压之法不唯利水,勿忘平肝,常选用牡蛎、珍珠母、钩藤、牛膝、夏枯草、豨莶草等与猪苓、泽泻相伍为用;五是解毒降浊以除氮肾炎后期脾肾阴阳失调,浊阴壅滞,上逆清窍选加淡附片、生大黄与紫金锭,以降浊除氮。

王任之确立了肝病的阶段性治疗原则,采用辨证辨病相结合、以证审病、中西合参的方法[16]。

3.2.3滋肾柔肝理气,寒温二法同用

王乐匋对滋肾柔肝法的运用深有体会[17]。运用此法治疗眩晕、头痛、癫痫、耳鸣、胃脘痛、脏躁、月经不调等多种疾病。以生白芍、干地黄、夜交藤等组成基本药对,并考虑肝脏“体阴而用阳”,随证配伍药物。注重调整人体气机之顺逆,善用“条达木郁”一法[18]。以“木郁达之”为立论依据,涵盖疏肝、清肝、柔肝及暖肝诸法。运用条达木郁法应取法轻灵,用药不过分刚燥条达木郁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极其广泛,选方用药也很灵活,一视病情所需,或主用本法,或于他法之中参入本法,或取其义小其制,加一二味理气之品,而使整个方剂灵动不滞。

临证无论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运用对寒温并用治法精妙。凡症见寒温相杂或本虚标实者,采用寒温并用治法,即于寒队药中少加入热药,或于热队药中少加入寒药,此谓“反佐之法”

3.2.4慢病着眼化湿,急症可施通利

王键对化湿法体会独到认为肺、脾、肾是湿病的3个重要病理环节,并据此制定出宣肺化湿、健脾化湿、温肾化湿3种类型;根据兼挟症的不同,又将化湿法分为解表化湿、芳香化湿、苦温燥湿、理气化湿、活血化湿、清热化湿、淡渗利湿、解毒化湿、升阳化湿、温阳化湿、益气化湿、养阴化湿等12种类型。临证根据不同病情,结合患者体质,选用适当化湿治法[19]。

王键认为中满腹胀、二便不通为中医危急重症,不论其为疾病之本或标,均应立即救治[20]。诊治本病,首辨缓急,病情确属危急者,则宜急予“开鬼门,洁净府”之通利方剂“去菀陈莝”,待病情缓和后再“治病求本”、“平治权衡”;次辨虚实,若属膀胱湿热、气滞、血瘀、水停等实证,治宜大剂量利水逐湿、理气活血药物通利下焦,若属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为本,水湿停聚为标者,在治标之时,亦断不可忘记顾护正气,补益肝脾肾三脏之虚。

4“新安王氏医学处方用药特色

4.1用药精炼灵活变通剂型制备细致考究

    王仲奇处方用药平稳精炼、轻灵达变,随机应用、极少用猛烈、贵重之品,取效于平淡之中。用药既注重药性专长,又能辨证立方,既守法度,又不拘泥,临证常经方、时方并蓄,或用经方,或用时方,或并举并用,或参以单方,惟求一效,无门户之见。用药十分讲究炮制,处方常有炒、炙、同杵、炒去壳、隔纸炒、生姜汁和冲等炮制方法。注重药物剂型变化对疗效的影响,据病情使用膏、丸、散剂,议膏方多救弊补偏;制丸剂,扶正祛邪;造散末,酌盈济虚。

4.2轻重相宜七情和合,重视效方创制

王任之处方用药主张轻以取效,绝不过剂,否则易使药过病所,但并非拘执不变,务求切合病情,随证变通,时或也委以重剂,使药专力宏而收效。临证慎用猛烈之药,不求速功,缓缓图之。二是注重配伍,巧用对药。组方注重“七情和合”,既紧扣病机,又精于配伍,除用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合用而起协同作用外,还常用药性功效相反的药物相配 [21]。三是擅用成方,创制新方。形成了个人固定的效验方,如三味止泻散、黛矾散、仙桔汤等。四是能熔经方时方、单方验方于一炉,融传统治法、民间经验、现代药理研究为一体。

4.3遣药慎重轻灵巧思,外感热病善用附子

王乐匋处方特别是在治杂症上,形成慎(攻补之间)、轻(药味轻灵)、巧(巧思选效)的用药风格,成为治疗外感内伤的高手。所谓“慎”者,即临床用药应谨慎从事,而最忌峻攻蛮补。所谓“轻”者,即法取轻灵,不尚厚重主张轻清流动,滋而不腻。所谓“巧”者,即处方遣药用思至巧选用药物尽量做到两擅其用,如常用的青橘叶,既可疏肝理气,也可使处方显得灵动活泼;再如桂枝既可温心阳又可通络散瘀,在心阳不振而又见络瘀之象者,每多用之。此外,王乐匋还善用附子振中阳以治外感热病、擅以“术附合以银翘”扶脾胃阳气救治麻疹逆证。

4.4药用分部取效为要重视材质道地为佳

王键临床用药既与家学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善于根据不同症状所在部位选择不同药物,如颈项痛者,常用羌活、炒川芎、葛根;上肢痛者,以片姜黄、炒陈枳壳合用;下肢痛,常用独活、炒怀牛膝、防己;足跟痛者,常用皂角刺、淫羊藿;腰痛用地鳖虫;关节僵肿变形用露蜂房。对于久病入络者,酌加虫类药物,蜈蚣、全蝎搜风剔络;选僵蚕祛风痰;晚蚕砂除湿解痉。王键对本地中草药的运用得心应手,常用药物有:佛耳草、垂盆草、土狗、功劳叶、炙白鸡冠花、水红花子等。同时,对于药材的质量、炮制方法及煎煮方法非常重视

4.5重视专病特色专药、巧用对药协同奏功

“新安王氏医学”世医善于总结和运用某一药物对某些病种的特定功效,逐步形成自己的专病特色用药。如王仲奇善用石斛治疗虚劳,海松子治疗咳嗽等。研究《王仲奇医案》用药规律并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石斛是王仲奇治疗“虚劳”的核心药物。王键在总结前贤认识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在内科、妇科、儿科、男科等疾病中巧用蒲公英常见捷效。

“新安王氏医学”世医注重运用“对药”协同奏效。选用杏仁白前,宣降肺气、化痰止咳,用治咳嗽痰多;鹅管石甜葶苈,泻肺消痰、纳气平喘,用治咳喘或哮喘;磁石干地黄,补血养心、护阴镇纳,用治心悸、气短;瓜蒌红花,枳壳姜黄,宽胸理气、活血止痛,用治胸痹、胁痛;玫瑰花绿萼梅,疏肝行气、和血解郁,用治梅核气;桂枝天仙藤,通阳活血、化气行水,用治肢体水肿;夏枯草苦丁茶,清热散风、平肝降压,用治肝阳肝火头痛眩晕、耳鸣;婆罗子路路通,漏芦王不留行,理气解郁、通经止痛,用治妇女经期乳房胀痛,经行不畅;川楝子配五灵脂,佛手九香虫,行气活血止痛、用治胃院疼痛;吴茱萸黄连,婆罗子配煅瓦楞子,苦辛通降制酸,用治吞酸、嘈杂;莱菔子陈皮,下气消胀除满,用治脘腹胀满;陈皮炒谷芽,理气调中健胃,用治食少纳差,凡此等等,不胜枚举

5结语

“新安王氏医学”薪火相传七世,经久不衰。其理论内涵和学术经验,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创新、完善,确是“新安医学”流派中的一朵奇葩。“新安王氏医学”独特的学术精华、临床经验和用药特色,对于提高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临床疗效具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姿慧,王键,蔡荣林,等.王仲奇辨治湿温病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2):2289—2291.

[2]叶铭钢,王键.王任之痿证辨治特色[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1):16—18.

[3]张克华,王键,周海虹,等.老中医王任之治疗肝病的经验(上)[J].安徽医学.1982,3:27—31.

[4]吴玲.王键临床治疗痹证经验评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1):2830.

[5]洪必良.王仲奇论治脑病的学术思想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1995,(3):98-100.

[6]王乐匋.吴鞠通温热病处理方法的探讨[J].安徽医学.7(3):2931.

[7]吴南民.王乐匋教授运用寒温同用法的治验举隅[J].中医药临床杂志.1993,53:1920.

[8]王键.关于火的若干理论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31:13.

[9]叶敏.新安王氏三医家学术与经验的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2):95100.

[10]唐雅琴,韦延之.浅谈《王仲奇医案》不寐证治特色[J].光明中医.2008,23(3):290292.

[11]周海虹.王任之治疗胃痛的经验[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1,10(4):2930.

[12]叶铭刚,王键.王任之痿证辨治特色[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1):1618.

[13]王键,胡建鹏.《内经》“过用致病”观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4):23.

[14]任光荣.王仲奇辨治中风病经验初探[J].中医杂志.1999,40(5):264265.

[15]王润.王任之先生治疗慢性肾炎经验[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5,7(3):33.

[16]张克华,王键,周海虹,.老中医王任之治疗肝病的经验(上)[J].安徽医学.1982,3:2731.

[17]吴南民,任何,吴毅彪.王乐匋教授运用滋肾柔肝法举隅[J].中医临床与保健.1992,4(4):2830.

[18]吴毅彪,任何,吴南民.王乐匋教授运用条达木郁法的经验[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4,13(2):1517.

[19]王键,李姿慧.中医化湿法有关问题的初步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4):684687.

[20]赵辉.王键教授活用通利法治疗重症验案分析[J].陕西中医.2001,22(8):482483.

[21]周海虹.王任之处方用药特色浅析[J].新中医.1995,增刊: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