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为近期绘作
——————————————————————————————————————————————
附录一篇阅读的书法理观文章,如下:
寻求佛法自性,觉悟书法成功
我每天写字,作为娱乐。
我感觉书法通佛法。我阅读佛经许多本,逐渐觉悟佛法所说的自性,佛法所说的自性,有时是从世俗谛角度来说,这是佛法所要否定的。佛法认为,宇宙万有都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空的。这个无自性所否定的,正是有为法建立的自性,这种自性绝对是没有的。《心经》处处强调不、无、空,空的都是这种自性见。
但佛法有时也建立自性,这是从圣义谛的角度来说,和《心经》否定的自性是不同概念。这种自性代指佛性或空性,是作为正面概念出现的。如《六祖坛经》所说:“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处,菩提自性就是指佛性,代表生命的觉醒力量。这种力量是生命本自具足的。印度佛学,特别是中观、瑜伽、因明等论著中所说的“自性”这个词,如果非要套用现代哲学的话语去翻译,我认为大致粗略的意思就是“存在”或“实在”。
古今中外各种哲学思潮,都和佛学的那种始于禅定先验实证的思维方法不同。其思想学术方法,无法准确地转述佛学名词、佛学思想,因为它们这些思想基本都始于意识层面的思考;而佛学则始于无意识状态的禅定实证所获得的后得智,这种智慧是禅定所引发的先验智慧,不是思量、思考的结果。反之,运用佛学术语、佛学思想又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古今中外所有哲学思想,用佛学思想给它们定位后,则可以看到这些思想是如何反映了人类思维的种种固有模式,或言种种成见、种种妄想、种种颠倒、种种分别执着。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禅宗自六祖慧能以下也常用“自性”这个词,但这个含义与印度佛学的含义已经有比较大的区别了,而是更接近于“心性”这个词。在印度正统经论中,“自性”的主要意思就是指“存在”或“实在”。例如佛学中常用的“无自性”一语,就是不存在、不实在。有哲学家据此说佛教是“虚无主义”,这是一种严重误解。因为佛学的根本实质并不是在文字上、不在学问上、不在名相上,一切法门、一切名相的破、立,无非是引导人们接近正确的终极认知体验——开佛知见。只是把“无自性”这种思维法作为一种对治的药,来治疗我们世人习惯性的执著存在、执着实在的病态思维习惯,从而帮助人解放思想,把思想境界一步一步导向无可言喻、唯证乃知的中道般若实相智慧。在中道智慧开显、开悟之后,才明白这些名相的究竟旨趣,而那种明了又是无法言传的,只要一落实在语言文字层面,就变成学术了,就是一种智慧的衍生物了,而不是那个机用无方的智慧本身了。
在般若经中多讲“无自性”,而瑜伽派所依的根本经《解深密经》中则提出“无自性性”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帮助那些虽听闻般若,却对“无自性”存疑而未开悟的人,以便使他们能从另一个角度开悟。如果说“无自性”的大意是“不存在”,那么“无自性性”的大意就是“不存在之存在”、“不实在之实在”。其中讲到了三种“无自性性”:
1、相无自性性:就是指人们意识活动中的一切概念的存在。因为这些概念都是“抽象”的,是对客观的“意识加工”,所以这种概念性的存在并不等同于客观实在。《解深密经》语——“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通俗地说,就是表述了这样一个哲学意念:意识中的概念并非是(等同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而是意识的抽象和加工,但不能说这种意识活动、意识现象是不存在的。
2、生无自性性:就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所谓客观现象,发现客观现象都是缘起的、普遍联系的,不能够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无论观察到什么现象,都可以进一步观察到其乃众缘和合之相,并非可以独立自生之相。或换句话说,起初观察到的现象,是窄视角的“个别存在”,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是意识产生的幻觉。《解深密经》语——“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这就表述了这样一个哲学意念:任何物质、现象不能够独立存在(自生),换言之即不存在个别的现象;由我们观察的局限性所导致的“似乎是”个别的、个体的物质、现象,完全是意识的幻觉,但不能说这个局限性的主观习气、这个幻觉是不存在的。
3、胜义无自性性。是指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后,所达到的认知境界:
第一、由了达上述“相无自性性”,深入修持禅定,转化习惯思维,能够彻底摆脱对概念名相的执着习气——即摆脱把概念当客观的潜在习气。
第二、由了达“生无自性性”,深入修持禅定,转化习惯思维,能够摆脱个别现象的幻觉,并且能够照见众缘和合之时,同样不执着“众缘”。何为不执着“众缘”?我们上边说了,观察到“个别现象”乃众缘和合之时,个别现象的幻觉是消失了,但这“众缘”实际上依旧是一组个别现象!例如说,打入一组楔子后起出了一个楔子,但这一组楔子却留在里面了。如果能够在了达缘起相之时,同样不执着众缘,这就好似直接起出楔子、不留尾巴,又仿佛是顿见森林全貌而不见个别树木。如《金刚经》语:“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此处的“事”即指“个别事相”之意)。《解深密经》语:“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之所以说“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就在于“依他起相”仍是众缘之个别相的聚合而已,于观察焦点内空,焦点外不空。
而这种胜义无自性性的认知,是穿透了名相的无自性(相无自性性)和缘起的无自性(生无自性性)的认知障碍,而这些障碍消除后,所证知的就是诸法“圆成实相”,而这诸法实相的觉悟果证境界是存在的,所以叫做“胜义无自性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必须放下,达到无为无畏之境界,才能训练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