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创新的三大定律(三)
3、更快地发展计算技术和应用
1997年5月8日,英特尔公司新任总裁、首席执行官克雷格·巴雷特博士在上海花园饭店正式发表奔腾Ⅱ芯片时,说出了英特尔公司一直在起作用的第三条定律:更快地发展计算技术和应用。英特尔的创新发展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有赖于电脑公司的发展;二是有赖于软件开发商的发展。这就是说,英特尔的创新必须以市场的需要为基础。芯片要推向市场,依赖于电脑公司基于此种芯片的电脑在市场上的良好线路。芯片性能的发挥,依赖于软件开发商基于此种芯片的软件设计。英特尔与电脑公司及软件开发商是互为依存的。英特尔的芯片越好,电脑公司安装了英特尔芯片的电脑越好卖。英特尔的芯片性能越优越,软件开发商基于这种芯片开发的软件越受用户的青睐,软件的销路越广。因此英特尔非常注重与芯片的直接采购者--电脑公司及软件开发商密切合作。
1979年,英特尔在其16位元的8086CPU市场地位炭发可危的情况下,发动了一场名为“制胜计划”的声势浩大的营销活动。其指导原则是“采用英特尔的设计”。因为“如果客户(电脑公司)开始采购英特尔的发展系统,并确定以此来开发电脑,配备CPU……大量采购英特尔CPU的时机就到来了”。为此,公司针对客户内部有影响力的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各有侧重的营销沟通活动。首先,英特尔将其发展方案,除已上市的8086外,还包括高集成的80186、286,以及秘密开发的32位元架构都赫然刻在一块木头牌子上,挂到客户经理的办公室中。英特尔甘冒过早暴露未来产品,成为竞争对手明确的攻击靶子的风险。英特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客户长期的信心”。其次,对于客户的工程师,英特尔向其透露了更详细的CPU技术进展情况:会有哪些辅助芯片,又会有多少软件与发展系统作后盾,以有利于其产品设计工作。此外,英特尔还将未来的实价策略与供货趋势告知客户的采购人员,以利其能更好地保证作业计划顺利进行。这一计划开创了CPU产业营销的先河。此次计划使英特尔取得关键性的胜利,进而迅速占领了大部分市场。
英特尔特别注意在研制开发过程中的合作。一方面产品的开发设计充分体现客户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使其它硬、软件商在新芯片开发的同时着手设计新型电脑及支持软件,使新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为电脑用户所采用。其中,英特尔尤其重视与各领域的市场领袖建立合作关系,如 IBM、微软公司都是其合作伙伴。1995年,英特尔又与 BayNetWOrk携手以共同开发中国网络市场,从而将个人电脑与互连及网络领域两大权威的先进技术相融合,形成强劲的市场冲击力。英特尔通过在客户中推行“单一货源”政策以形成一定的竞争壁垒,巩固市场地位。早先,为了消除像 IBM这样的大公司对CPU需求中断的担心,英特尔不得不以技术授权建立“第二货源”。1982年,AMD半导体公司就以开发外国芯片的承诺换取英特尔286的技术授权。这无疑是培植竞争对手的势力与自家争食。英特尔开发386后,在具有一定市场地位保证下,英特尔公司决定施行“独家供货”原则,以保存自身的技术优势。为得到客户的支持,英特尔保证及时供货并定期降价以将部分利润返还给客户,从而建立稳定而互惠的关系。最新推出的Pentium Pro先后降了两次价,第一次降20%-40%,使 l150赫兹芯片价格从804美元降至600美元以下;第二次又下降了15%左右,巩固了与客户长期合作的关系,促进了计算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创新是企业高科技发展的生命。英特尔常胜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公司高层领导始终保持危机感,总裁安德鲁·葛洛夫说:“英特尔一直战战兢兢,丝毫不敢懈怠。”他有一句至理名言常常挂在嘴边,“惟具有忧患意识,才能永久长存。”正是由于高层领导的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才能使英特尔这条战船在市场竞争的狂涛中劈波斩浪,无往不胜。创新是目的,而制造“危机”则是一种管理手段。置于死地而后生,惟有时刻保持“危机感”,才能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一种特有的氛围,从而不断焕发出企业全体员工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