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粘火勺
曹秀
满族的粘火勺是我最爱吃的一种食品,这种小吃,又称粘火烧、粘干粮。是以糯米、粘高梁米、大黄米或小黄米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美食。在东北,满族粘火勺是家常便饭,谁家都有粘米,最差的也是高粮粘米。因为米不同,色泽也不同,用糯米做的米火烧是白色的,用粘高梁米做的粘火浇是紫色,用大黄米或小黄米做的粘火烧自然是黄色的。因为各种色泽不同,做出的粘火烧口味也不一样,但特点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香,有时还脆,如果里面放上各式各样的馅,真的是一种美好的食品。满族的粘火勺名称很多,也称粘火烧、粘干粮,深受东北人家喜爱。
我爱吃满族的粘火勺不是一天两天了,有几十年历史了,而且是每年都吃。小时吃是顶饿,一顿吃几个能顶一天,粘高梁多,做一锅能吃上几天。后来上山下乡,吃乡下人饭,自然而然有这种粘火勺,能吃到乡下人的粘火勺也是幸运,有的人根本吃不上。我们知青除了吃满族的粘火勺,还吃涮羊肉,烤全羊,这种吃法直到现在也没断。满族的粘火勺所以好吃,是由于制作方式产生的效果,以糯米、粘高梁米、大黄米或小黄米为主要原料,经过浸泡发酵和水洗之后,带水磨成粘面子,淋干后分成小团,按压成面饼,中间夹以煮熟的小豆加糖的豆沙馅,还有以烘熟的芝麻加些盐末当馅,叫芝麻盐。再压成小厚饼,上锅烙熟,这种时候最见功夫。此饼皮粘、馅甜,营养丰富,是冬季和春节期间民间的主食干粮。在乡下,农家烙粘火勺,往往一次烙上数百个,数千个,烙好后,放仓房大缸中以雪冻之,食用时,取出放锅中馏一下即可。有一次我到北京,选了几个店也没有这种粘火勺,于是我断定北京小吃不行。
如果说起满族的粘火勺是有历史深渊源的,最早的满族饮食习惯与东北地区动植物资源及民族宗教信仰有关。在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衣食来源的时期,他们的饮食以兽、禽肉及山林里的干鲜果为主。即使是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后,改以粮食为主食、以肉菜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依然保持着狩猎民族的传统特征。面食是满族人喜欢吃的传统主食,过去统称为饽饽,比如东北农村常见的粘豆包、粘火勺、驴打滚就是豆面饽饽,苏子叶饽饽、波力叶饽饽、粘糕、打糕等,大多是用黄米面为主料,包以小豆馅蒸制而成,有的外面包上波力叶、苏子叶等树叶、菜叶,一是借其清香味,二是避免蒸熟后粘在屉上。实际上不只是乡下人这种吃法,城区也不例外,除此之外,还有满族风味的点心,北京称为满洲饽饽,其特点多是以加入乳酪、蜂蜜和榛仁、核桃仁等制成的香甜口味为主。说吃,东北人最会吃了,涉及到北京人吃。我家也是满族,只不过是老一辈对满族没兴趣,新一辈对满族更无动于衷,是有何,不是又为何。然而每年都有人送这种满族的粘火勺,吃着,想着,一股感激油然而生。吃粘火勺有两个程序,一是自己买,二是自己做,自己做的当然没有买的好吃。然而自己做的也有特色,同样是米磨成面后,自己做成的粘火勺吃起来有意义,毕竟是经过自己的劳动。其实现在的粘火勺绝大多数是自己做的,没有多少人到外面吃,当然在外面吃的人也不少,有时图一个味道也要在外面吃。我说的自己做是自己磨米到做成粘火勺,所有程序都在自己手上,这种做才是真正的做。
满族面食数不清,我只想说满族的粘火勺,这是典型的小吃。至于满族的其他吃物,我并不关心,粘火勺是我的最爱,也是我最想写出的一篇文章。大清朝在中国统治几百年,什么样的风俗习惯没有啊,我们这一代人只是继承者。至于以后是什么样,我们没有太多的了解了,我们只是做好自己的,吃好自己的,用好自己的,对得起我们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