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坚韧与变通(6月18日)
关键词:孔子转型 官渡之战 相对专业
当初孔子周游列国,无非是想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地,说服某个诸侯接受自己的主张,顺便给自己以及追随者争取饭碗,相当于从故乡鲁国“集体跳槽”,但由于生不逢时,最终落得过程很是悲惨,结局相当可怜。
孔子在郑国都城的时候就被人讥笑为“丧家之犬”,在陈蔡交界处更是困窘到极点,甚至铁杆粉丝,“大弟子”子路都产生极度怀疑,孔子更是有“杨帆出海”的退隐想法,让人感觉如官渡之战焦灼状态中的曹操。
当曹操最终击败袁绍成为北方霸主之后,有人弹劾说部队里的一些人与袁绍有私信交往,最终曹操一笑之下,把那些“通敌”书信都焚毁了,并表示自己都不能确定是否会胜利,假如失败了又会如何。
或许孔子周游列国的失意根源是过于坚持自己的主张,而希望自己所面对的“老板”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听自己的规劝,更要以自己的梦想为指引,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相当于让别人花钱实现自己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困窘的时候,再坚持一下,或许就成功了,坚持了之后曹操就是成功者;但孔子或许是早期受到老子“道家”思想的启发,知道进退之度,屡次碰壁后干脆也不找工作了,回到老家曲阜安心做个教书匠。
孔子做的特色是有教无类、给几条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使得孔门弟子三千,名声远播,因材施教、贤者七十二,孔门弟子或者成为将军,或者成为宰相,或者成为富豪,或者成为贤人,自己却只述不著,就是说不著书立说,只留下只言片语,如此反而取得了成功。
就是孔子从台前向后台转型的人生决策,加上400年后的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后世帝王的尊崇,让孔子取得了在前台想都不敢想过的成就。
当今更是有数不清的人在循孔子道路,从执行走向管理,从实操走向培训与传道授业。这样的人有两种,一种是长期在象牙塔中不出来的,另一种是在机构中混的不如意的,他们的著述大体来自生活,而且通俗易懂,通过著述与做培训,他们反而得到了成功者的光环与赞誉。
几乎普遍的客观规律是:其实影响后人未必需要太高深的学术与理论基础,不一定成为泰斗才有资格开坛授业。后辈们需要的也仅仅是相对专业,而非真正的精深;对外行而言,更多的是看热闹,深入浅出更符合他们的胃口,而一个人受到追捧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外行人与后辈的评价。
不管是哲学还是历史,以及各种艰深晦涩的理论。我们需要对前辈尊重甚至崇敬,需要有信仰,却没有必要膜拜权威,真正的权威所需要的“群众基础”,是根植于底层屌丝们的拥趸。而普罗大众所需要的绝对不是晦涩难懂的学术理论知识,而是实用生活小常识,不管有多少技术含量,能解决问题就OK的。
我们需要针对专业的通俗版本的演绎,就如学究气很浓的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不受欢迎,过于拘泥于学术理论的人,往往会受到嘲讽一样,那并不能说明他们的情商有问题,而只能说明理论知识充其量只是点缀,就如创新也如调味剂只需要一点点就可以,多了反而很难让人接受。
这是一个信息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的时代,各种印刷品、课程与好为人师者的主动的谆谆教诲,也让我们感觉更为凌乱。太多人喜欢拿自己相信的东西来相信,尤其是专家们,更多是都是自我建立逻辑在前,收集信息在后,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如果出现问题,所有的收集信息的出发点全部失效。
虽然贾春宝写了那么多文章,但还是基本遵循很少读书的原则,这倒也不是说有多自大,而是希望在接受别人之前,先闭上眼睛听自己内心的判断与分析,久而久之,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当然这基本上只适合自己,还是不适合推广开来的。
执行与传承,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即使能力再强,都有难以逾越的鸿沟,都要面对职业克星,人生总是会有挫败的经历,关键是在遇到挫败之后,是继续坚持还是毅然转型,这却是需要看具体所处的环境与阶段性,这也需要看很多因素而定。
贾春宝
2015年6月18日星期四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