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必要推出战略新兴板


                
    欢迎加入本人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号:pihaizhou1964


    传闻已久的战略新兴板终于开始揭开其神秘面纱的一角。在5月19日于上海举行的“上证2015中国股权投资论坛”上,上交所副总经理刘世安就战略新兴板的定位、上市条件、制度安排等三大核心问题进行了解析。这也是上交所相关高层首次就战略新兴板设计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从刘世安副总经理的介绍来看,上交所对于制度战略新兴板方案,可以说是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是相当重视的。不过,在笔者看来,推出战略新兴板对于中国股市来说并无必要性,推出战略新兴板实际上是人力财力物力的一种浪费。


    从中国股市的发展来说,战略新兴板明显是一个重复建设,属于“创业板第二”。根据刘世安的介绍,战略新兴板聚焦的就是新兴产业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重点服务于已跨越了创业阶段、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尤其是这两类企业中战略意义明显的企业。但这样的定位与当前的创业板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不同。如创业板的定位同样也是重点支持七大战略新兴产业。


    从刘世安的介绍来看,战略新兴板特别强调重点服务于已跨越了创业阶段、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但实际上,目前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已经跨越了创业阶段的企业。真正的创业企业,目前基本上都是在新三板挂牌。至于从“一定规模”的角度来衡量。目前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票总市值有的甚至已经达到了千亿规模,难道说这还不具备“一定规模”么?


    不仅如此,就是从上市条件的设置来说,战略新兴板的上市条件设置与创业板也没有什么不同。刘世安表示,战略新兴板将采用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条件。淡化盈利要求,主要关注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形成多元化上市标准体系,允许暂时达不到要求的新兴产业企业、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实际上这与创业板下一阶段的上市条件也是一样的。因为此前管理层的多次表态,允许未盈利的互联网企业及新兴产业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一年后转板创业板上市。尤其是目前正在修改的证券法,也放宽了企业的上市条件,淡化企业上市的盈利要求。可见,战略新兴板的上市条件仍然只是创业板的翻版。


    不仅如此,从与深交所的竞争关系来说,战略新兴板的推出同样是没有必要的。战略新兴板的提出对于上交所来说是蕴酿了长时间的事情。上交所之所以要策划推出战略新兴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基于与深交所竞争的需要。由于在2014年下半年之前的最近几年,主板市场长期低迷,深市不论是在新股发行还是在股票交易的活跃度方面都赢得了主动。因此,在去年4月份之前,上交所策略推出战略新兴板的心情是不难理解的。


    然而从去年3月27日起,证监会以《发行监管问答》的方式发布了新的IPO审核政策。一方面是取消了对IPO公司首发股份数量对上市地选择的界限。允许发行数量不超过5000万股的中小盘股到上交所上市,同时也允许发行数量超过8000万股的大盘股到深交所发行;另一方面是对新股上会按照沪深交易所均衡的原则开展首发审核工作。从此小盘股也源源不断地登陆沪市上市。沪深交易所之间的竞争完全市场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沪市继续谋划推出战略新兴板还有什么必要呢?


    因此,就中国股市的发展来说,目前并不是继续开办战略新兴板的问题,而是应该理顺沪深交易所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问题,同时进一步完善新股发行制度与企业上市条件,撤除创业板、中小板等,并把战略新兴板消灭在萌芽状态。按目前的这种思路,A股市场是不是还要开设金融板、国企板、房地产板、能源板等一个又一个的“板”呢?这种做法实在是对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误读。放眼美国股市,又哪来的战略新兴板、创业板、中小板之说呢?没有这些“板”,美国不也一样接纳全世界的新兴产业企业源源不断地上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