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家族必须传承下去的


 文/张从忠


     

    19917月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第一次见面,他们相视一笑。幽默的巴菲特提了一个问题,他说:“比尔,你我的成功如果要找一个词来概括的话,你选择哪个单词?”说完巴菲特掏出钢笔背过身去在手心写了一个单词,比尔·盖茨也非常认真地在手心写了一个单词,当他们同时伸出手心双方都大吃一惊,因为他们竟然写了一个相同的单词,这个英文单词就是Absorbed(专注)。

比尔·盖茨说:只要有坚强的持久心,一个庸俗平凡的人也会有成功的一天,否则即使是一个才识卓越的人,也只能遭遇失败的命运。 所以专注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股神巴菲特说:“专注”是一条恒等式:时间+行动=专注=财富,所以专注是打开财富大门的钥匙,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化合以后的成果,而行动包括形形色色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

马云的成功是从专注于英语开始的。如果马云不会说一口纯正的英语,他的眼光也不可能如此长远,也绝不可能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如果马云的英语口语不是号称“杭州第一”,他也不可能在那个时期替政府部门出差去美国办理公务,不能去美国马云就不能接触到互联网,不触网阿里巴巴就不存在了,所以,“专注英语”给马云带来了好运。

据说马云中学地理老师是一位活泼的女士,她上课时经常给同学们讲自己的一些经历与感悟,马云和同学们都特别崇拜这位老师。一天,这位老师讲了一件自己碰到的事,“有一次在西湖边上,有几个老外问她一个中国地理问题,由于她英语很好,自然对答如流。在课堂上,地理老师把老外提出的英文地理问题抛给了大家,结果全班同学调动了全部身体语言以后才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勉强表述出来。最后,这位老师总结到,你们要学好地理,更要学好英语,不然当有外国人问你的时候,你会给中国人丢脸的。”老师的话使马云茅塞顿开,一回家,马云就花6毛多钱,买了个半导体收音机,每天听英文广播,坚持不懈。那一年是1976年,马云刚满12周岁。

马云的父亲是杭州一家戏剧协会的负责人,他常带马云去看戏,但马云只关注戏中武生的身手,并且跟他们学起了太极拳和散打。有一段时间,父亲发现儿子在不想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时,都用学到的英语回敬自己。马云爸爸很生气,可仔细一想又大喜,他对儿子说:“你小子是不是在用英语骂我呢?那好,你好好学英语,学到能随心所欲地讲,那样骂人才会痛快!”实际上,父亲看到了儿子对英语有兴趣,就骑着自行车带他到西湖边找老外聊天。而马云也不怯场,他用所学的只言片语与老外们越聊越开心,越聊越过瘾,学习英语的热情越来越高了。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先生说过,学英语最忌讳的就是一个“怕”字,比如怕丢脸不敢说,怕丢脸不敢大声说。

为了学好英语,马云借了很多书,每天早上6点左右就来到西湖边上,高声朗读。当他得知许多外国旅客都会住在西湖边上的一间涉外宾馆时,他干脆每天一早就来到香格里拉大酒店庭院里高声朗读,不知怎的总是有外国人过来与他交谈,原来马云故意将很多英语单词读错。很多外国友人见到这个好学的中国小伙子,都情不自禁地关注到他,当他们发现马云朗读错误时,就热心地上前主动矫正他的语法和发音。就这样马云竟然同很多老外交上了朋友,至于英语口语就不用多说。今天,很多人都知道马云大学考了3年,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学好英语他曾经风雨无阻连续10多年每天坚持在西湖边读英语和外国人交流。Ken(肯)是澳大利亚人,是马云13岁时在西湖边结识的朋友,他们情同父子。Ken还专门邀请马云去过澳大利亚观光,在澳大利亚,他发现公园里居然有很多人在打太极,而这正是他最喜欢的健身运动。后来马云办英语夜校时,Ken还时常到英语班做客。这位老人很风趣,话里有很多俚语,见同学们不懂,马云就会帮助解释。比如,“非常好”这个词,马云会翻译成“血淋淋地好”(bloody  wonderful)1998年马云到外经贸部电子商务中心工作时,Ken也来到北京看望马云。如今Ken已过世许多年了,但马云家里和办公室里一直放着他与Ken的合影,可见马总是个念旧的人。Ken的儿子跟他的爸爸长得一模一样,他延续了父亲与马云的友谊。

14岁时,马云就能给老外当英文导游了。慢慢地,马云的英语口语让所在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吃一惊,有时候连老外都以为他是从美国回来的归国小华侨。聪明的马云,既学好了英语又积累了海外人脉。马云专注英语也给他带来严重困扰,第一次参加高考,马云的英语成绩是全年级第一,但数学却是全年级倒数第一。高考落榜以后,马云想去找份工作,他和表弟一同去某宾馆应聘保安。结果,表弟被录取了,马云却因个头矮小被淘汰出局,马云从出色英语上找到了那种自豪感被打击的支离破碎。父亲悄悄找关系,安排马云替《山海经》、《东海》、《江南》三家杂志社蹬三轮送书。沉重的体力劳动让马云渐渐忘掉了高考落榜所带来的痛,他自暴自弃的想,也许拉车送书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马云父亲却像是一把铁锹,故意揭开高考落榜的疮疤,他问到:“你知道‘饿死的鹰和被剥皮的马’的故事吗?”马云当然知道,这个故事就是马云从英文杂志上翻译成中文后讲给全家人听的。美国有一所最古老的中学,叫纳尔逊中学。这所中学是由第一批从海上到达美洲大陆的73名教徒集资创办的。在中学的大门二边,有二尊苏格兰黑色大理石的雕塑,左边是一只苍鹰,右边是一匹奔马,鹰和马也纳尔逊中学的标志被刻在校徽上。见到鹰,我们中国人自然想到“鹏程万里”;见到马,我们会想到“马到成功”。读一读学校的历史你就会发现,那只鹰,所代表的并不是“鹏程万里”的鹰,而是一只被饿死的鹰。传说中有一只小鹰,它从小就树立飞遍世界的远大理想,于是它苦练各种搏击沧海、翱翔蓝天的飞行本领,可它却忘了学习觅食技巧,结果这只鹰在踏上征程第四天被活活饿死。那匹马,也不是什么“马到成功”之马,而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一开始,它嫌第一位主人的磨坊里活多,于是它乞求上帝把它换到一位农夫家,上帝满足了它的愿望;可它又嫌农夫家给的饲料太少,又祈求上帝为自己找一个活少饲料多的人家。最后它到了一位皮匠手里,在那里什么活也没有,饲料也多,可是没几天,它就被宰了皮被剥了下来。那73名教徒之所以把这二尊雕塑放在校门口,为的是让学生警醒,真正能把人从饥饿、贫困和痛苦中拯救出来的,是劳动和生存的技能,而不仅仅是空洞的理论知识!一切知识都必须能够养活自己,一切知识都必须能转化成金钱!否则就是空洞的、毫无益处的,理论知识必须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才有价值。

通过这则“鹰和马”的故事马云父子二人展开了一场讨论,马云父亲问:你每天踩20多公里三轮车来来回回累不累?你已经掌握了英语知识,要想赚得比现在多,你可以把你的英语与杭州英文导游的工作结合起来,你会成为一名优秀导游,还能走遍世界,这是立足当下规划出的职业蓝图。可是,如果你有决心把英语跟更好的工作结合起来,你对国家的贡献就更大,而更好的工作都必须大学毕业才有资格。为什么不再走一遍高考路?听了父亲的话,马云下了决心参加第二次高考,报了高考复读班。然而他再次落榜,数学只考了19分,总分离本科线相差140分。

响鼓不用重锤敲,马云是偶然读到路遥先生的《人生》以后,决定参加第三次高考。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就会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会影响一生。这一段话在马云内心掀起巨大波澜,激励着他勇敢面对“人生挑战”;直到今天,每当马云想到这段话时,仍然感觉到浑身充满力量,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这促使他决定再次出发参加第三次高考。

父亲是全家唯一没有反对的人,并煞费苦心地为他请到了一名特级数学老师,每周辅导2次。19847月,第三次高考数学考了79分,英语满分,但依然离本科线差5分。当晚马云父亲递给他一杯老酒说:儿子,我们已经尽到最大努力了,当一名优秀涉外导游也不错,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就边工作边学习吧!或许是马云父子俩的精神感动了上苍,老天爷为马云一家打开了幸运之门,当年由于杭州师范学院本科没招满需要补招,马云读上了本科,还被调配进入英语专业。不用说,马云能够读上本科依靠的是“英语满分”,这是“专注英语”给马云带来的第一个福利。

从此,马云生活仿佛是《一千零一夜》里“芝麻开门”的神话故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马云知道这是多么来之不易,高考那几年自己就是最失败的人,只有父爱和英语还在给马云信心。是父爱一铲一铲帮助儿子克服成长的障碍,他首先挖掘出儿子的兴趣,鼓励儿子去做感兴趣的事,再把兴趣变成儿子的特长,最后让儿子把英语特长发挥在改变命运的高考上。

以下是专注者的5个做事习惯:

1)先做喜欢做的事,然后再做不喜欢做的事。

2)先做熟悉的事,然后再做不熟悉的事。

3)先做容易做的事,然后再做难做的事。

4)先做经过筹划的事,然后再做未经筹划的事。

5)先做有趣的事,然后再做枯燥的事。

糊涂虫的工作习惯是:先做别人的事,然后再做自己的事。

马屁精的工作习惯是:先做自己所尊敬的人或与自己有密切的利害关系的人所拜托的事,然后再做自己所不尊敬的人或与自己没有密切的利害关系的人所拜托的事。

抓不住重点的工作习惯是:先做紧迫的事,然后再做不紧迫的事。